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
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统一)年级:2009级学生姓名:张三导师及职称:李四教授学号:09205064(准考证号)2013年6月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13AnnualGraduationThesis(Project)oftheCollegeUndergraduateLingaopuppetplayfolkcultureresearchDepartment:SchoolofArtsandSocialSciencesMajor:ChineseLinguisticLiteratureGrade:Class2Student’sName:ChenChunmeiStudentNo.:09205064Tutor:YuePengxueteacherJune,2013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关键字:民俗文化;人偶戏;基本特征;问题及解决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Man-puppetplayisakindofthelocalformofperformanceinLingaocountyofHainanprovince,havingalonghistoryandbroadsocialbase,thewithuniqueartformandcontentrich,aswellasitsgoodmomentumofdevelopmentinthehistoryoftemporaryhighstatusandtheimpactontherealityandwidelyenjoyedbythemasseswhichiswidelyloved.MakingtemporaryhighasChinesepuppetryartsgardenvillage,itisatreasureofChinese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nownas“arareintheworld,amustinChina”.Puppetplayischaracterizedbydollsperformance,complementingthemelodyofthedollsinartists’handswiththehelpoftheirtimbres,whichsingsbymeansoftheLingaodialect.It’smainlypopularinthenorthwestofHainanislandandthesurroundings,suchasChengmai,Danzhou,HaikoucityandothercitiesandcountieswherepeoplemainlyspeakLingaodialect.Keywords:Folkculture;Man-puppetplay;Thebasiccharacteristics;ProblemsandSolutions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录前言……………………………………………………………….….………………1一、临高民俗文化……………………………………….….……………………2二、临高人偶戏文化的概况…………..….…………………………….….......…..2(一)人偶戏的概念……………………………………….……………...................2(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2(三)基本特征…………………………….…………………………...……............31.文化特征…………………………….…………………………...……....................42.语言特征…………………………….…………………………...……....................43.表演艺术特征…………………………….…………………………...……............54.审美特征…………………………….…………………………...……............……5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6致谢……………………………….……………………..………………...………....8参考文献………………………….…………………..……..……………….……......9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前言海南省简称“琼”,海南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因有山称“琼山”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南亦称“琼崖”,是由琼州和崖州两地合成的,因而有“北琼南崖”之谓。”[1]海南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大量的迁移,许多诸如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南洋文化等文化形态,经过长期不断地摩擦和分解,最终融为一体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多移民、多文化形态的区域,也就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多样形式的海南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拥有着热带海岛特色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融合了众多的民俗文化因素而造就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内涵的新文化。它不仅提供了海南各族人民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而且让海南当地居民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在物质与精神民俗中更深层次的渗透。临高人偶戏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和世代传袭等特点,在海南民俗文化中,是中国唯一海南享有和全世界稀有的剧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临高人偶戏遭受这个时代的流行歌舞、娱乐多元化等等多样式的文化冲击影响,现在已少有人会继承这样的民俗文化,它就变成了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物。以前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奶奶一起听木偶戏,去看村里每到一定时间都会举行的人偶戏。长大后,人偶戏的演出越来越少,听看的人也渐渐的减少了,它也已陷入后继无人的濒危困境,急需要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因此,撰写此篇关于家乡人偶戏的论文,以此来宣传人偶戏,让更多的人关注临高人偶戏,重视人偶戏,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与支持,让将要绝迹的人偶戏文化流传下去,能够流芳百世,传承和保护好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一、临高民俗文化在秦汉时期,临高人的祖先和其他民族的兄弟肩并着肩一起辛勤的劳动,努力开拓着当时还是丛莽之地的海南岛。而在唐朝天宝时代,临高的祖先们聚居的临振成为了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临高的祖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努力奋斗,辛勤劳动,不仅给我们后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为我们创造积累珍贵的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例如,临高人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学、质朴浑厚的民间音乐、生动活泼的舞台艺术和细腻圆润的雕刻工艺等,都以较高的艺术造诣享有声誉。解放前,临高人普遍爱唱民歌,男女老幼皆能唱和。解放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地区男女青年兴唱起新式歌曲,而以民歌作为文娱活动的形式也随之减少,但在临高县沿海地区,至今仍有唱民歌的习惯。临高人的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三大类型:渔歌、船歌和山歌。男女相恋等场所,常以对歌的形式出现,曲调婉转、抒情,优美动听。临高著名的渔歌有“哩哩美”、“呐咳罗”等等。这一类的民歌流行于临高的沿海地区,平时用在男人出海工作女人来相送或者唱出住于临高高山岭、文澜江相依相伴的海滨的勤劳人们,道出临高人的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民歌中的语言是用当地的临高独特的临高方言演唱,也唱出了千年具有古调新词的民间艺术奇葩,如有人偶戏、哩哩美和临剧等等。其中数最有民望的是临高人偶戏和渔歌“哩哩美”,因为“临高人偶戏始于南宋时期,当地人都称之为“佛子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剧种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人偶同演,用临高方言演唱,音乐、舞美、表现形式自成一派,独具一格,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保存完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艺术品种,2006年被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渔歌“哩哩美”始于南宋绍兴年间,发源于临高县沿海渔村,是沿海乡镇老百姓闹洞房、对歌和抒情表意的重要形式,其旋律特征明显,群众基础广泛,2007年被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二、临高人偶戏文化概况(一)人偶戏的概念临高人偶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临高县、海口市的秀英和长流部分地区、琼山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遵谭和博片临语地区,以及澄迈和儋州部分地区,使用临高方言形式演唱。1之所以民间称木偶戏为“人偶戏”,是因为木偶戏的艺术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出,演出时采用戏剧大舞台,不设布幛,人与木偶要同演一个角色;且木偶的造型十分美观,眼与口均能动,栩栩如生,而演出者也要化妆出台,手支撑着木偶,唱念做打,边走动边表演。它的表演千变万幻,情趣盎然,是个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展现地方特色的剧种。(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根据《中国艺术》记载,我国人偶戏的正式形成是用木偶来装扮剧目中的人物,由人来操纵木偶的。南北时期是对着当众表演简单的故事,南宋时期木偶戏开始在海南迅速发展,临高木偶戏就始源于这个时期的末期。当时临高的木偶戏还只是简单的用于驱魔逐妖、祭神还愿等活动,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才逐渐地成为人们借以娱乐的方式。“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其众,曰驱魔妖,习以为常。”[2]以前的木偶,拳头般的大小,形状多像神与佛,因此也称之为“佛之戏”。后来经过艺人们的改造,木偶变成人形样也变得大了,还搬上舞台表演了。直到现在,有些老艺人们还收藏了早期的木偶,有些头上刻着“康熙”年号字样的木偶。康熙年间,就开始有了人偶戏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偶戏班开始在有临高人的乡镇村落表演人偶戏,表演的剧目都是一些文、武传统的戏剧,如《武王伐纣》、《呼延庆》、《关羽投曹》、《刘邦斩蛇》、《王昭君和番》、《寒江关》等等,共计有三百多场演出。这个时期的人偶戏的剧目,都是一些老艺人们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故事,都是些故事梗概和部分的主要唱段,没有剧本,艺人们都是自行创作表演,那时也称人偶戏为“白肚戏”。每场人偶戏的演出大都是通宵达旦,唱的时间占了全剧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有时唱段长达几十句,甚至是要唱半个小时,所以上半场演武戏,以“打”为主,重看;下半场演文戏,以唱为主,重听,也因此有戏谚“上半夜看戏,下半夜听戏”。中国解放之后,临高人偶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3年和1954年,临高县先后成立了“木艺”“南高”两个专业的人偶剧团,在1961年合并成临高县人偶戏剧团。其他地方如加来、南宝和博厚等城镇也成立起了业余戏班。1958年,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人偶戏艺人刘教英从广州学习回来后,对木偶的制作和操纵进行了革新改造。木偶头部的制作开始美化增大,艺人操纵木偶的双手表演有木偶的服装外改为木偶服装外操纵,使得人偶戏的舞台表演变得合理生动和富有美感,加大方便了艺人操纵木偶的动作。曾经在1956年,临高县人偶戏剧团被遣散,人偶戏业余戏班也被停演过。五十年代前,临高人偶戏被称为“公式戏”,表演的剧目都是一些提纲戏,没有固定的剧本,表演时用“出征应战”、“媒人提亲”、“夫妻恩爱”和“升堂审案”等固定的公式去套用。艺人们只要熟练了公式,就可以上台演出,演出来的效果也相当的吸引人,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直至六十年代,临高人偶戏才有了如《秦香莲》、《彩楼招亲》、《海花》和《莲花仙女》等文学台本演出的剧目,但是“白肚戏”和“公式戏”的演出直到现在也还在继续沿用。1978年,临高人偶戏剧团恢复后,
本文标题: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5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