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__第六章_物流中心总体规划
1第六章物流配送中心总体规划2一、物流中心区域P73物流主作业区包括进货区、理货区、拣货区、存储区、发货区、退货区、流通加工区等物流配合作业区包括停车场、道路等办公事务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等劳务活动区包括宿舍、食堂、司机休息区3二.作业区域能力确定方法P80以下分别介绍仓储及拣货区的作业能力确定方法。1.仓储区的储运能力规划仓储区的储运能力的估算方法有两种:(1)周转率估计法利用周转率来进行储存区储存量的估计时,为一简便而快速的初估方法,可适用于初步规划或储量概算的参考。其计算公式为:年仓储运转量规划库容量=安全系数周转次数4其计算步骤如下:a.年运转量计算:将物流配送中心的各项进出产品依单元负载单位换算成相同单位的储存总量(如托盘或标准箱等单位),此单位为现况或预期规划使用的仓储作业基本单位,经加总各品项全年的总量后,可得到配送中心的年运转量。实际计算时如果产品物性差异很大(如于货与冷冻品)或基本储运单位不同(如箱出货与单品出货),可以分别加总计算。b.估计周转率:定出未来配送中心仓储存量周转率目标,目前一般食品零售业年周转次数约20~25次,制造业约12~15次。企业在设立配送中心时,可针对经营品项的特性、产品价值、附加利润、缺货成本等因素,决定仓储区的周转次数。c.估计安全系数:估计仓储运转的变动弹性,以估算的库容量乘以安全系数,求出规划库容量,以满足高峰时期的高运转量,如增加安全系数10%~25%。如果物流配送中心商品进出货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明显趋势时,则需探讨整个仓储营运策略是否需涵盖最大需求,或者可经由采购或接单流程的改善,来达到需求平准化的程度,以避免安全系数过高增加仓储空间过剩的投资浪费。5实际在规划仓储空间时,可按商品类别分类计算年运转量,并按产品特性分别估计年周转次数及总库容量,然后加总得到规划库容量,如表9-4所示。表9-4仓储区以周转率、库容量计算表商品名称年运转量周转次数估计库容量安全系数规划库容量6(2)商品送货频率估计法其计算步骤如下:在缺乏足够的分析信息时,可利用周转率来进行储存区储量的估计,如果能搜集产品别的年储运量及工作天数,针对上游厂商商品送货频率进行分析,或进一步制定送货间隔天数的上限,则可以此估算仓储量的需求。计算公式为:规划库容量=平均单日储运量送货频率安全系数年仓储运转量=送货频率安全系数年出货天数7a.年运转量计算:将各类产品依单元负载单位换算成相同单位的年储运总量。b.估计工作天数(出货天数):依各类产品别估计年出货天数。c.计算平均出货单日的储运量:将各产品年运转量除以年出货天数。次开发d.估计送货频率:依产品别估计厂商送货频率。e.估算库容量:以平均单日储运量乘以送货频率,库容量=平均单日储运量×送货频率f.估计安全系数:估计仓储运转的变动弹性,以估算的库容量乘以安全系数,求出规划库容量,以满足高峰时期的高运转需求。其计算步骤如下:82.拣货区的储运量规划(1)品项别单日出货规模计算年出货量平均单日拣货规模(量)=出货天数(2)ABC分析依产品别进行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的出货量ABC分析,并定出出货量高、中、低的等级及范围,在后续规划设计阶段,可针对高、中、低类的产品组作进一步的物性分析,以适当的分类及分组。欲求得初步的拣货区拣货单位估算,可依照出货高、中、低类别,制定不同的拣货区存量水平,再乘以各类别的产品品项数,即可求得拣货区储运量的初估值。9(3)ABC交叉分析:针对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出货量的高、中、低分类,进行组合交叉分析,则可得到九组出货类型组,依其出货特性作适当的归并,再作不同存量水平的规划,其程序与IQ分析的交叉分析相同,所得出货量分类表如下表所示。表出货量特性分类表平均出货天数出货量年出货量高中低高ABB中AEE低CCD10由该五种产品分类建议采用的储位规划、存量水平及补货频率如表9-6所示。表拣货区按出货类型分类的规划原则规划项目出货类型拣货区储位规划存量水平补货频率A固定储位高高B固定储位高高C弹性储位低低D弹性储位低低E固定储位中中11(4)ABC组合交叉分析:出货特性的分析过程,如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并配合计算机化的作业进行,可建议将各类产品出货天数加入平均单日出货量及年出货量三项因素综合考虑,进行交叉分析与综合判断,以更有效掌握产品出货特性,见表8-9。针对各类产品出货天数进行高、中、低群的分类,再与上述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日出货量的五种产品群进行组合交叉分析,依其出货特性的不同作适当的归并后,再作不同存量水平的规划。12a.分类1: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日出货量均很大,且出货天数很高,为出货最多的主力产品群,仓储拣货系统的规划应以有固定储位,并有较大的存量水平。b.分类2:年出货量大、平均出货日出货量较小,但是出货天数却很多,因此虽然单日出货量不大,但出货日数频繁仍需妥善规划,以固定储位方式为主,但存量水平可较低。c.分类3:年出货量小、平均出货日出货量也小,虽出货量不高,但是出货天数超过200天以上,是处理最繁琐的少量产品,通常可能为单品出货。d.分类4:年出货量中等、平均出货日出货量较小,但是出货天数却很多,与第3类相似,处理上较繁琐。出货分类的产品分组性质说明13e.分类5: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日出货量均很大,但出货天数很少,可能集中于少数几天内出货,可视为出货特例,应以临时储位方式处理。避免全年占据储位。f.分类6:年出货量小而出货天数也很少,通常品项数很多,可以临时储位或弹性储位方式处理,避免占据过多储位。g.分类7:年出货量中等,平均出货日出货量较小,出货天数也很少,可视为特例以临时储位方式处理,避免全年占据储位。h.分类8:出货天数在30—200天,出货量也为中等,以固定储位方式为主,但存量水平也为中等。14作业需求能力平衡分析P88在完成相关作业程序、需求功能及其需求能力的规划后,可依照作业流程的顺序,整理各环节的作业量大小,将物流配送中心内由进货到出货各阶段的物品动态特性、数量及单位表示出来。因作业时序安排、批次作业的处理周期等因素,可能产生作业高峰及瓶颈,因此需调整原先规划的需求量,以适应实际可能发生的高峰需求,而由于主要物流作业均具有程序性的关系,因此也需考虑前后作业的平衡性,以避免因需求能力规划不当而产生作业的瓶颈。因此原先整理的物流量资料应进一步进行物流量平衡分析,确定各作业的调整值,来修正实际的合理需求量,在此确定的调整值的参数为频率高峰系数,其计算程序如表所示。15表9-8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物流量平衡分析作业程序主要规划指针参数平均作业频率规划值频率高峰系数调整值进货进货货车台数10台/日71.39进货厂家数进货品项数储存托盘数箱数品项数拣货托盘数箱数品项数拣货单数出货品项数出货家数集资出货家数托盘数箱数出货货车台数出货家数16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P89一.区域布置的基本步骤1.系统布置的程序与方法系统布置设计(SLP)是一种采用严密的系统分析手段及规范的系统设计步骤的系统布置设计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早应用于工厂的平面布置规划,同样也可应用于物流配送中心的系统布置中。17规划资料:E.I.Q.R.S.T.C6.区域面积计算7.总体平面布置修正因素实际条件限制方案X方案Z方案Y8.评价选出最佳布置方案3.物流相关性分析4.活动相关性分析1.规划资料分析2.流程分析与区域设置5.区域相互关系图可用面积182.物流配送中心区域布置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厂房区域布置模式中,基本上可区分为三个规划阶段。(1)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阶段以物流作业为主,仅考虑物流相关作业区域的配置形式,由于物流配送中心内的基本作业形态大部分为流程式的作业,不同订单具有相同的作业程序,因此适合以生产线式的布置方法进行配置规划。若是订单种类、物品特性或拣取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则可以考虑将物流作业区域区分为数个不同形态的作业线,以分区处理订单内容,再经由集货作业予以合并,如此可有效率地处理不同性质的物流作业此概念即类似于传统制造工厂中群组布置的观念。19(2)厂房作业区域的布置阶段除了物流作业以外,物流配送中心中仍包含其他管理辅助作业区域,各区域与物流作业区之间无直接流程性的关系,因此适合以关系型的布置模式作为厂房区域布置的规划方法。此时的配置模式有两种参考的程序。①可视物流作业区为一个整体性的活动区域,并与其他各活动区进行相关配置规划的程序,分析各区域间的活动关系,以决定各区域之间相邻与否的程度。②将物流作业区域内各单一作业区域分别独立出来,转化其间的物料流程为活动关系的形式,并与厂房内各区域综合分析其活动相关性,来决定各区域的配置。20(3)厂区布置阶段厂房建筑内的相关区域布置完成后,仍需就厂区范围内的相关区域,如厂区通道、停车场、对外出入大门及联外道路形式等因素,规划整个物流配送中心厂区的布置。此外,厂区布置时尤需注意未来可能的扩充方向及经营规模变动等因素,以保留适当的变动弹性。213.区域布置设计的基本内容(1)物流相关性分析(2)活动相关分析(3)作业空间布置规划(4)区域的配置(5)区域布置的动线分析(6)实体限制的修正22二.物流相关性分析物流分析即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路线和物流量进行分析,用物流强度和物流相关表来表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物流关系强弱,绘出物流相关图。23三.活动相关性分析物流配送中心内除了与物流有关的功能区域(或区域)外,还有许多与物流无关的管理或辅助性的功能区域(或区域)。这些区域尽管本身没有物流活动,但却与其他区域有密切的业务关系,故还需要对所有区域进行业务活动相关性分析,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密切程度。各作业区域间的活动关系可以概括为:1.程序性的关系:因物料流、信息流而建立的关系。2.组织上的关系:部门组织上形成的关系。3.功能上的关系:区域间因功能需要形成的关系。4.环境上的关系:因操作环境、安全考虑上需保持的关系。24四.作业区域空间规划作业空间的需求规划在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影响,将是营运成本与空间投资效益的关键,如何在有效率的使用下使物流作业空间发挥最大效益应是着重的要点。空间需求规划需针对作业流量、作业活动特性、设备型式、建筑物特性、成本与效率等因素加以分析,以决定适合的作业空间大小及长、宽、高度比例。而由于相关物流仓储设备具有整数单位的特性,在面积的估算下,通常需作部分的调整,可能增加设备及作业量的需求,或者修改部分设备的规格。但是在区域布置规划的阶段,相关的设计参数均为参考值,需在详细布置时以明确的设备规格尺寸资料来修正正确的面积需求及配置方案。25表8-14物流配送中心设备规划选用汇总表作业区域区域功能项次设备项目设备功能数量单位设备尺寸mm承重kg电力需求kVA空压需求Nm3/h其他配合需求长宽高合计长宽比例限制最小/(长;宽)最大/(长;宽)配合注意事项口有无空调需求□有无高度限制口有无地基特别需求口是否需预留内部通道□是否需预留外部通道口是否需预留作业空间口是否需预留扩充空间口其他配合事项:设备概略配置26表8-15物流配送中心作业区域面积分析表(m2)作业区域基本预估面积作业活动空间面积内部通道预留面积外部通道预留面积扩充空间预留面积长宽比例面积合计27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空间规划程序各区域估算完成否?估计需求面积的长宽比例合计-作业区域面积需求估计预留通道之面积需求百分比估计操作及活动进行的面积需求百分比计算需求设备的基本使用面积建立各项作业程序之设备需求表YESNO完成厂区作业空间之规划程序面积需求修正?可用布置面积的调整考虑厂区扩充及其他运用需求面积NOYES28五.区域配置1.区域配置逻辑区域配置逻辑包括下列两种型式:(1)内围式程序:先决定厂房(或厂区)模板面积的大小与长宽比例,然后在此范围内配置各相关作业区域。(2)外张式程序:先配置各作业区域的相邻关系,完成可行的面积组合型式,再框出外部厂房(或厂区)的
本文标题: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__第六章_物流中心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1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