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T 1062-2009 豫麦70-3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062—2009豫麦70-3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9-12-10发布2009-12-1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食品伙伴网—2009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胡亚敏、谢兰光、赵炜、李平芳、马广勤、张泽会、桑涛。本标准首次发布。食品伙伴网—2009豫麦70-3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豫麦70-36的品种特征特性、产量和生育指标、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小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71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3品种特征特性豫麦70-36是豫麦70号(内乡188)【(绵阳84-27×内乡82C6)F1×豫麦17】的变异单株经过定向自交选育而成。3.1品种特征幼苗半匍匐,叶色青绿,生长健壮。株高70~80厘米,基部节间短,旗叶窄长,株型略松散。根系粗壮、发达,活力强。穗长方型,穗层整齐,穗大,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均匀,饱满度好。籽粒角质,大小均匀,容重高,黑胚率低,商品性好,容重810克/升,粗蛋白质(干基)14.1%,湿面筋30.4%,面团形成时间8分钟,稳定时间8分钟,为优质中筋小麦。3.2品种特性分蘖力强,春季起身快,成穗率高。高抗条锈病,中抗叶枯病、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寒性好,茎杆粗壮,弹性好,抗倒能力强。4产量指标及生育指标4.1产量指标500~600kg/667m2。穗数42~45万/667m2,穗粒数34~36粒,千粒重40g左右。4.2生育指标4.2.1冬前壮苗指标主茎叶数6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条。4.2.2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16~18万/667m2,越冬期茎蘖数60~75万/667m2,返青期70~80万/667m2,拔节期80~95万/667m2,抽穗期45~50万/667m2。5整地适墒翻耕,耕深20cm以上,耙碎整平,达到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旋耕整地的需耙地2~3遍,而后再播种。食品伙伴网—20096肥料运筹根据产量目标,按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kg,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5~6kg,氧化钾6~8kg,硫酸锌1kg,硫酸锰1kg设计施肥量。结合整地,将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60%的氮肥基施,提倡化肥深施,深度10cm以上。40%的氮肥作追肥,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至孕穗期。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2~3次。7播种7.1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7.2种子处理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15%粉锈宁75g+水3kg搅匀,拌麦种50kg,边喷边拌,稍晾干后播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7.3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为10月13日~10月22日。7.4基本苗16万/667m2~18万/667m2。10月23日后播种的,迟播1天每667m2播种量增加0.25kg。7.5播种量的计算方法根据每667m2计划基本苗、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确定每667m2实际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算,整地质量高、墒情足按85%计算,差的按75%计算。播种量按下列公式计算。7.6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20cm,播种深度3cm~5cm。8田间管理8.1苗期管理8.1.1查苗、补苗小麦出苗后立即查苗,缺苗断垄的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4~5叶期再进行一次查苗补缺工作,发现缺苗断垄,进行移稠补稀,务必使麦苗更加均匀。8.1.2化学除草于小麦3叶期~4叶期进行化除,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A。8.2中后期管理8.2.1拔节期肥水管理小麦基部节间定长时追施拔节肥,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左右。天气干旱结合追肥进行浇水。8.2.2中耕除草小麦封垄前进行中耕划锄。8.2.3一喷三防结合防治后期病虫害,抽穗后至小麦成熟前20d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溶液,或美洲星、农博士、云鹏活性肥等叶面肥1~2次。食品伙伴网—20099防治病、虫、草害9.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中提倡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农药使用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9.2防治方法防治适期及方法见附录A。10收获与贮藏10.1收获时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10.2晾晒选用三合土麦场晾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薄摊勤翻,晒1~2d入仓。10.3贮藏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或“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5%,防止霉、芽、变质。食品伙伴网—2009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对象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农药名称推荐使用剂量注意事项纹枯病拌种或分蘖末期防治病株率20%甲柳·酮井蜡·芽井冈霉素50%甲柳·酮悬浮剂种子量的0.1%20%井蜡·芽(纹真清)悬浮剂50~100ml或12.5%井蜡·芽(纹霉清)水剂1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20%井冈霉素粉剂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拌种茎基部喷药白粉病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20%烯唑醇三唑酮12.5%烯唑醇(禾果利)粉剂50g或20%三唑酮乳油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叶片喷雾赤霉病抽穗至扬花期重在预防咪酰胺井蜡·芽多·酮多菌灵25%咪酰胺(保鲜克、使百克)乳油50~60ml或10%井蜡·芽(真灵)悬浮剂100ml或36%多·酮(粉霉灵)悬浮剂120~140g或80%多菌灵粉剂10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感病品种一周后补喷一次锈病早期集中防治病叶率20%烯唑醇三唑酮12.5%烯唑醇(禾果利)粉剂50g,或20%三唑酮乳油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地下害虫播种前拌种死苗率3%辛硫磷40%辛硫磷乳油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6%的水拌种苗蚜穗蚜生长期穗期百株(穗)蚜量500头吡虫啉抗蚜·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粉剂15g对水50kg均匀喷雾24%抗蚜·吡虫啉粉剂20~3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喷植株喷穗部吸浆虫4月中、下旬扒开麦垄见虫2~3头敌敌畏毒死蜱80%乳油150ml加细土20kg撒施40%乳油50ml加适量水加土20kg撒施拌毒土麦蜘蛛小麦返青后600~1500头/m扫螨净毒死蜱20%扫螨净乳油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40.7%毒死蜱(统一顺)乳油8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粘虫幼虫二三阶段25~30头/m2灭幼脲3号高效氯氰菊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30g~40g对水50kg喷雾4.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60ml对水50kg喷雾田块周边均要喷到单子叶杂草冬前为主,春季补充,50株/m2粉恶唑禾草灵6.9%粉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40ml~6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日平均温度5℃以上,小麦拔节前阔叶杂草小麦3~4叶期50株/m2氯氟吡氧乙酸20%氯氟吡氧乙酸(阔草隆、使它隆)乳油50ml,或5.8%双氟·唑嘧磺草胺(麦喜)悬浮剂10ml,或10%苯磺隆粉剂10~15g,对水50kg均匀喷雾食品伙伴网
本文标题:DB34T 1062-2009 豫麦70-3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4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