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 t 560-2005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ICS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560—2005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005-12-14发布2005-12-14实施安徽省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560—2005Ⅰ前言目前,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暂无国家级的技术操作规程,为了规范我省蚕种生产技术,提高品质,保证质量,特制定《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供蚕种生产者参照。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沈素芬张虹孔琦郑久坤李庆宝孙怀珍陈斌本标准2005年12月14日首次发布。DB34/T560—20051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三级原种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项目、繁育制度、养蚕制种、养蚕卫生与蚕病防治、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整理包装和运输等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与指导桑蚕三级原种的生产技术操作。2.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9179桑蚕原种GB/T19178桑蚕原种检验规程DB34/T056桑蚕种繁育质量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三级原种三级原种指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3.2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供生产原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母种,它是由生产原原种的优良蛾区中精选出少数蛾区经个体选择异蛾区交配制成。供生产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种。供生产一代杂交种用的蚕种称为原种。3.3蛾区育以一只雌蛾所产的蚕卵为一个群体,计量单位为蛾或蛾区。以蛾区为单位分别饲养,称为蛾区育,也称单蛾育。3.4种性保持保持优良品种经济及生物学遗传性状的稳定性。3.5异蛾区交配同品种(同品系)不同蛾区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保持种性和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3.6异品系交配将同一品种有遗传差异的两个品系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4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1。DB34/T××××—20052表1蚕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繁育制度养蚕制种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项目基本要求饲育形式制种形式种性保持生产条件养蚕卫生催青收蚁原蚕饲养种茧保护制种袋蛾保护要求保护标准浴消整理蚕种冷藏蚕种浸酸检验标准5繁育制度5.1基本要求5.1.1蚕品种应是经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蚕品种。蚕种繁育单位应掌握品种性状和繁育技术要点。5.1.2繁育原则蚕种繁育实行三级饲育、四级制种的原则。即分为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三级饲育,原原母种从原原种饲育区中择优制种。5.2饲育形式5.2.1原原母种、原原种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用单蛾育,每个品种的饲育量不得少于20蛾。蛾区间环境条件应一致,使其保持优良特性。严防蛾区间混杂,严格淘汰不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蛾区和个体。5.2.2原种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每饲育区2g~2.5g。5.3制种形式5.3.1原原母种、原原种生产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种蛾区数不得少于10蛾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度,采用单蛾产卵,14蛾一张框制种。5.3.2原种生产原种实行同品种异品系或异蛾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规定的杂交型式交配制种,单蛾产卵,28蛾一张框制种。5.4种性保持5.4.1留种原则各级原种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和不良的卵、蚕、茧、蛹、蛾。原原母种、原原种留种的个体DB34/T560—20053称量标准,按DB34/T056桑蚕种繁育质量规定执行。5.4.2保种凡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实行蚕种繁育单位和品种育成单位同时保种,定期(3~5年)调查比较同一品种两个保种单位的品种(品系)性状,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相应的品种(品系)。夏秋用蚕品种母种实行每年春、秋两季繁育,保持其体质及抗病性。6养蚕制种6.1生产条件6.1.1原种场基本条件原种场选址应做到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有专用桑园、蚕室、制种室及其他必需的附属室和设备,要求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及环境、地面宜于药物消毒。6.1.2生产用房配备生产用房主要有蚕室、蔟室、贮桑室及附属室。配备面积见表2。表2每100g蚁量生产用房配备单位:m2蚕室蔟室贮桑附属室10010050100原原母种、原原种按每4蛾区折合1g原种蚁量计算。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6.1.3原原蚕饲育6.1.3.1生产计划根据生产条件、品种繁育系数和生产数量,确定原原种数量,制定原原蚕饲育计划。6.1.3.2原原种数量根据计划生产原种数量,按各品种原种繁育系数(每克蚁量繁育原种12~15张),每克原原蚕蚁量所需要的原原种催青蛾数为10~12蛾,另加10%预备量,即为实际原原种需要蛾数。繁育原原种所用的原原母种,按每收蚁1蛾原原蚕需催青2~3蛾原原母种计算。6.1.3.3养蚕前准备对生产用房、养蚕用具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打扫、清洗,然后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方法有药物浸渍、喷洒、熏蒸、煮沸、日晒等,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6.2催青收蚁6.2.1催青6.2.1.1出库日期春期出库日期以当年桑芽发育情况为主,结合当季的气候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正常年份湖桑开放3~4片叶为出库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照顾前后批开差。秋期出库日期要兼顾当地自然温度及叶质情况而定,一般以8月中旬为宜。DB34/T××××—200546.2.1.2催青标准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见表3。表3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催青时间第1~4日第5~10日第11日胚胎阶段丙2~戊2戊3~己5孵化目的温度(℃)22.525.5~2626相对湿度(%)75~808085光照自然光照戊3~己4每日感光18h,己5黑暗保护感光6.2.1.3催青要点a.调节好催青起点丙2胚子。b.掌握好戊3胚子到达时间,及时进行高温保护。c.调查见点时间及时做好发育排队,严格选择卵圈。d.根据见点时间及时调整后期温度。e.转青卵(己5)置于黑暗保护。f.要感温均刀,定时换气,保持目的温、湿度。6.2.2收蚁6.2.2.1收蚁准备准备好收蚁用具,校正干湿计,称量工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温度25℃,相对湿度80%~85%。6.2.2.2收蚁时间收蚁当日早晨5时~6时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2h~3h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收蚁全过程应不超过2h。6.2.2.3收蚁方法蛾区育收蚁采用直接桑收法。蛾区蚁量育采用网收或棉纸引蚁法,定量分区。同一卵圈孵化的蚁蚕应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每个品种在收蚁时应另称1g蚁蚕调查克蚁头数,保留卵壳、残卵、残蚁做微粒子病补正检查。6.3饲育标准饲育标准见表4。6.4用叶标准用叶标准见表5。6.5种茧保护6.5.1上蔟6.5.1.1蔟中环境DB34/T560—20055上蔟初期温度应保持在24℃~25.5℃,相对湿度75%左右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24℃,蔟中应保持通风、安静、均刀弱光,避免闷热、振动和强风直吹。表4原蚕饲育标准龄别1龄2龄3龄4龄5龄目的温度(℃)27~2827~2826~26.524.5~2524~24.5相对湿度(%)9085~9080~8575~8070~80给桑次数(次/d)33333切桑标准(cm2)0.25~1.691.69~44~16片叶片叶或芽叶除沙次数眠除1次起、眠除各1次起、中、眠除各1次起、眠除、每日中除1次起除1次,每日中除1次蚕体消毒(次数)收蚁、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盛食、将眠各1次起蚕、见熟各1次,龄中每日1次2g蚁量最大蚕座面积(cm2)600~24006500200004000090000~1000002g蚁量匾数12357~8注1:多丝量品种1~3龄温度宜适当偏高。注2:各眠眠中温度降低1℃。表5各龄用叶标准期别龄别收蚁当日1龄2龄3龄4龄5龄叶色黄绿色嫩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深绿色叶位生长芽最大叶上1叶生长芽最大叶生长芽最大叶下1~3叶止芯芽叶或生长芽成熟片叶止芯芽叶或成熟片叶全部采摘春期含水率%78~8077~7875~767574~7571~73叶色黄绿色嫩绿色浅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叶位最大叶上1叶最大叶最大叶下1叶6~7叶8~12叶除基部5~6叶外,均可秋期含水率%78~8077~7875~767574~7571~73DB34/T××××—200566.5.1.2蔟具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原原母种、原原种在上蔟时须加覆蔟网,防止蛾区间原原蚕混杂,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6.5.1.3上蔟适期与方法蚕儿上蔟时随熟随上,上蔟密度为300头~400头/m2。原种繁育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原原母种、原原种繁育以蛾区为单位分区上蔟。6.5.2采茧种茧实行早采茧,盛上蔟后在48h~72h范围内为采茧适期,采茧应做到“三轻”即轻采、轻放、轻摊。按区横向单层平铺。6.5.3选茧先进行初选,然后进行区间选择、区内选择。严格选除薄皮茧、畸形茧、绵茧、尖头茧、穿孔茧、烂茧、有色茧、球形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及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各区抽取部分下茧、病死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根据结果,决定制种与否。6.5.4种茧保护保护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75%~80%;见苗蛾后,相对湿度为80%~85%;羽化前2d~3d光线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应保持黑暗。6.5.5种茧调查按DB34/T056桑蚕种繁育质量的规定进行。6.5.6削茧、鉴蛹削茧、鉴蛹适期一般以蛹体复眼着色后为宜,对少数蛹皮特薄品种应适当推迟,至发蛾前结束。削茧时应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以免伤及蛹体。鉴蛹前先剔除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缩尾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错鉴率大于1%时应重鉴。鉴蛹后,雌、雄蛹及时摊放。7制种袋蛾7.1发蛾调节种茧期应及时观察蛹体的发育程度,做好温湿度调节工作。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22℃~26℃范围内,每升降1℃,可提前或延迟1d发蛾;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2℃,亦可提前或延迟1d发蛾。7.2发蛾、捉蛾、选蛾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可在凌晨3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4时~5时感光。捉蛾时间掌握在羽化后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7时~8时开始捉蛾,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雌蛾均刀置于蚕匾中,密度为250只/m2左右。在捉蛾、交配、投蛾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脱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鳞毛脱落蛾DB34/T560—20057等不良蛾,淘汰纯对蛾、苗末蛾,严防各区间混杂。7.3交配、拆对交配在发蛾后3h进行。将雄蛾均刀撒在雌蛾匾内,数量多于雌蛾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以2次为限,交配时间在4h~5h,交配室内应弱光线均刀、无风安静。交配室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75%~80%,交配20min左右进行理对,提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拆对应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动作应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7.4投蛾、产卵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24℃~25℃,相对湿度75%左右,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按产卵圈投蛾,每圈投1蛾。投蛾后安排专人巡蛾。巡蛾时捉回逸出蛾,扶正朝天蛾,剔除雄蛾,吸干蚕连纸上的蛾尿。投蛾要轻快、稳准,产卵圈对准蚕连纸框线,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7.5蚕蛾保护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按区分别进行冷藏保护,保护温度为5℃~10℃,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3d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7.6袋蛾送种7.6.1袋蛾从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8h以内,冷藏浸酸种在10h以内,越年种在14h以内。易发生不受精卵的品
本文标题:db34 t 560-2005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5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