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L T 5035-94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standardon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designforthermalpowerplant主编单位:东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施行日期:1995年2月1日DL/T5035-9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关于发布《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经部审查通过,批准为推荐性标准,现予发布。该标准编号为DL/T5035—94,自1995年2月1日起实施。原《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SDGJ9—86同时停止执行。请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该标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九日1总则1.0.1为了统一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标准,明确设计原则,提高设计质量,加快建设速度,特制定本技术规定。1.0.2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经济合理地利用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为保证安全满发、稳发创造条件。1.0.3本规定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50~600MW新建或扩建的凝汽式发电厂及高温高压供热式机组的热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1.0.4执行本规定时,尚应执行国家和电力行业的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2基本规定2.0.1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规定为集中采暖地区。2.0.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规定为过渡地区:2.0.2.1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为60~89天;2.0.2.2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为45~59天,同时,累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75%,且冬季日照率累年平均低于或等于25%。2.0.3位于集中采暖地区的生产厂房、辅助及附属建筑物,当室内经常有人停留、工作或对室内温度有一定要求时,宜设置集中采暖。位于过渡区的某些生产厂房、某些辅助及附属建筑物,亦可按上述原则设置集中采暖。2.0.4厂区以外的生活福利建筑的采暖,应符合当地建设标准。当设计集中采暖,且生活区离厂区较近时,热源宜和厂内采暖系统统一考虑。2.0.5设置采暖的各建筑物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见附录A。2.0.6室外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计算参数的选用,必须按现行的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执行。在设计冬季通风时,汽机房、锅炉房、蓄电池室和其他补偿局部排风的送风系统,应采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2.0.7设置采暖的主要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可按附录B选用。2.0.8高温高压和超高压火力发电厂的采暖热媒宜采用热水;不宜直接采用汽轮机抽汽作为较大采暖系统的热媒。2.0.9位于集中采暖地区的火力发电厂,当采用单台汽轮机抽汽作为采暖系统热源时,应设备用汽源。2.0.10空气调节系统的冷源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优先采用深井水或其他天然冷源。2.0.11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车间内经常有人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不应超过表2.0.11所列温度规定。当采用自然通风,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超过表2.0.11规定时,应设置机械通风。当机械通风仍达不到要求时,可设置空气调节装置。表2.0.11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1~2℃。2.0.12当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超过室内噪声容许标准时,应有消声措施。2.0.13散热器采暖系统的干管和热风采暖系统的干管,应在采暖入口处分开敷设。2.0.14暖风机的送风温度不应低于35℃,不宜高于55℃。暖风机出风口的底部距地面不应小于2.2m,每台暖风机应有单独的电源开关及热媒调节阀。2.0.15输送、储存或生产过程中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或物料的建筑物,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2.0.16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风管及各类管道的保温层,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挠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制作。2.0.17采暖系统热力入口处的干管上宜设置温度计和压力表,并应根据需要设置流量计。2.0.18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宜在下列位置装设测温表计:2.0.18.1空气处理室的新风口、回风口及送风口;2.0.18.2表冷器或加热器的供、回水管。系统中还宜预留安装测量风量、风压等仪表的接口。表计应装设在便于观察、不易碰损的地方。2.0.19在风砂较大地区,通风系统应考虑防风砂措施;在粉尘较大地区,通风系统应考虑防尘措施。2.0.20电气建筑物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上,应加设铁丝网。2.0.21在寒冷地区,进、排风口宜考虑防寒措施。3主厂房采暖与通风3.1采暖3.1.1主厂房采暖,应按维持室内温度5℃计算。计算时不考虑设备散热量。3.1.2主厂房采暖热负荷的计算,应包括下列两项:3.1.2.1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计算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时,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应按5℃计算。3.1.2.2附加耗热量:(1)高度附加耗热量,可按基本耗热量的15%计算;(2)冷风渗透附加耗热量,可按基本耗热量的50%计算。3.1.3锅炉送风机冬季室内吸风量应根据热平衡计算确定。3.1.3.1锅炉房内散热量一般包括:(1)设备散热量(包括锅炉、辅机及热力管道的散热量);(2)采暖系统散热量。3.1.3.2锅炉房耗热量一般包括:(1)围护结构耗热量;(2)锅炉燃烧室及尾部受热面因负压漏风而渗入的冷风耗热量;(3)锅炉送风机室内吸风而渗入的冷风耗热量;(4)加热由汽机房流入锅炉房内空气的热量。3.1.4进行热平衡计算时,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可采用如下数值:汽机房底层16℃除灰间10℃汽机房运转层16℃锅炉房运转层16℃汽机房屋面下30℃锅炉房屋面下35℃锅炉送风机吸风温度30℃主厂房运转层以上取运转层温度和屋面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3.1.5主厂房采暖宜采用排管散热器。当排管散热器布置上有困难时,可设置暖风机。3.2通风3.2.1主厂房宜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卫生或生产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相结合的通风。当采用自然通风时,锅炉房及汽机房应设置通风天窗,并应根据需要采用避风天窗。当采用除氧间高侧窗或其他排风措施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可不设汽机房通风天窗。3.2.2主厂房通风的风量应按下列要求确定:汽机房——考虑同时排出余热量和余湿量;锅炉房——只考虑排出余热量。主厂房余热量的确定,不考虑太阳辐射热。3.2.3主厂房自然通风,应仅考虑热压作用进行计算。进、排风窗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 在进行气流组织和风量分配时,应充分利用底层和运转层第一排窗进风。3.2.4进行自然通风计算时,进、排风温度宜按下列数值选取:3.2.4.1进风温度。取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tw;3.2.4.2作业地带温度tn,按表2.0.11选取;3.2.4.3排风温度为汽机房天窗tp=tw+(8~10)℃除氧间高侧窗tp=tw+(10~11)℃锅炉房天窗tp=tw+(11~13)℃3.2.5天窗跨度宜为厂房跨度的1/3。天窗挡风板的两端应封闭,并应沿天窗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横隔板。3.2.6主厂房底层和运转层的第一排窗宜采用平开窗。3.2.7氢冷发电机组的汽机房,屋面应设计正常情况下的排氢措施。3.2.8检修人员工作地点可采用局部通风降温措施。3.2.9局部送风系统的风量,宜按表3.2.9选用。表3.2.9局部送风系统的风量、风速4主厂房空气调节4.1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等空气调节4.1.1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及其他控制室,应设置空气调节装置;其他值班室可设置局部通风装置;当局部通风装置不能满足工艺对温湿度要求时,也可设置空气调节装置。300MW以上机组的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宜设全年性空气调节系统。4.1.2继电器室宜设置空气调节装置。4.1.3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等空调房间的围护结构应严密,宜采用双层密闭窗、保温门。当有外墙时,部分外窗可为开启式的双层窗,窗缝应有良好的密封措施;经常开启的门应做弹簧门,并尽量设置缓冲间。穿过围护结构的电缆及其他孔洞均应封堵严密。空调房间的围护结构应加强隔热措施,其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4.1.3中的数值,并以此数值向建筑专业提出要求。表4.1.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K)〕4.1.4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的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可按表4.1.4选用。表4.1.4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注:①对室内空气参数有特殊要求的电子计算机室及电子设备室室内的空气计算参数应按工艺要求确定;②表中所列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的冬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不适用于非集中采暖区;③当直接向电子计算机柜内送风时,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可和单元控制室相同。4.1.5电子计算机室、电子设备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与邻室的温差超过3℃时,应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室外周围空气计算温度,可取该地区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与温差Δt之和。注:温差Δt为电子计算机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周围空气平均温度与该地区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宜取5~10℃。4.1.6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计算热湿负荷包括以下几项:4.1.6.1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太阳辐射热量;4.1.6.2电子仪表及电气设备散热量;4.1.6.3照明散热量;4.1.6.4人体散热量和散湿量。4.1.7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不应小于下列三项风量中的最大值:4.1.7.1电子计算机室空气调节系统总送风量的5%,其他空气调节系统总送风量的10%;4.1.7.2满足卫生要求需要的风量,应保证每人每小时不小于30m3的新鲜空气量;4.1.7.3保持室内正压所需要的风量,正压值宜采用5Pa左右。全年性空气调节系统,过渡季宜大量使用新风。4.1.8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一次回风。当采用天然冷源时,可采用直流系统。4.1.9空气调节系统,特别是室内无可开启的窗或过渡季大量使用新风时,应有排风出路。当过渡季大量使用新风时,室内正压值不应超过50Pa。大量使用回风的系统,应考虑室内空气能全部排换。4.1.10新风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新风应过滤。 4.1.11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按最大新风量考虑,新风管道上宜装设能严密关闭的阀门。4.1.12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回风机。4.1.12.1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风量变化要求时;4.1.12.2系统阻力较大,装设回风机技术经济合理时。4.1.13空气调节系统冷负荷包括以下几项。4.1.13.1室内热湿负荷;4.1.13.2新鲜空气带入的负荷;4.1.13.3系统的附加负荷:(1)空气通过通风机的温升;(2)空气通过风管的温升;(3)风管的漏风量附加(见4.1.14);(4)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水泵、水管、水箱等)的冷量损失(见4.2.1)。4.1.14风管的漏风量,宜按系统风量的10%计算。风管的计算压力损失,宜采用10%~15%的附加值。选择加热器、冷却器、喷水室等设备时,应附加风管漏风量;选择通风机时,应同时附加风管和设备漏风量。4.1.15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风管内风速,宜按表4.1.15选用。表4.1.15风管内的风速(m/s)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m/s。4.1.16电子计算机室、集中控制室、单元控制室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4.1.16.1优先采用侧送,并尽量采用贴附射流;4.1.16.2当通风管道布置方便时,亦可采用散流器平送或下送;4.1.16.3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工作区内要求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应采用孔板送风;4.1.16.4当散热量较大,且带有上部排风装置的设备时(如电子计算机等)宜采用下部送风。4.1.17送、回风口的风速,宜按表4
本文标题:DL T 5035-94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30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