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衔接方法及措施
.小升初衔接: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数学学科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初中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小学生的特点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较强,而理解能力就有所欠缺,这就让小学生习惯了具体的学习思维,没有学会抽象思维方式。因而有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这就使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更侧重于手把手的授课方式,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但是升入初中以后,随着课堂教学容量的增大,传授的知识增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也需要花时间巩固知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面对这些变化和繁杂的数学知识,即将升入初一的同学,应如何提前做好准备,处理好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呢?一是要重视预习,加强自学。在课堂学习之前,自觉的预习能够让课堂的学习事半功倍;二是要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推理、论证、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因为初中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小学阶段简单的计算,而是要求思维的连密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应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分析、推理等数学思维水平;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润思能有效的拓展孩子思维。三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每一次新课学习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都要有计划的完成,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巩固。尽快掌握自学能力吃透差异之处,转变解题习惯。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既有内在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差异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让教学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1.数域的扩展,使得原来正确的结论成了错误的结论:比如“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小学生的答案是1,2.由于分类的不同,在初中有些数使用渐少,甚至不再使用:比如“小数”全部理解为“分数”,“带分数”被“假分数”取而代之。到了初二、初三分类思想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3.解题习惯随之变化:小学中解答题直接做,初中开始:计算题、解答题要写“解”;4.小学数学中的“两个数的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两个不为零的两数之差必小于被减数”到初中由于引入了负数,这个结论立即出现错误。诸如此类,只有老师提前熟知这些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三.转变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特别关注的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用综合法解题,应用题列综合算式的居多。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而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初中数学则不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顺向思维来解题,相对小学的思维方式来说容易得多。这种方法显然比小学方法优越,利用方程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这正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有效的与初中衔接,在教学中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年级老师就让学生在学会分析问题基础上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又学习了比的应用后,孩子们仍喜欢算术法还是不习惯列方程。新华的老师提出对于解方程的格式等号都对齐到左边有待于商榷。规范作业,强化训练。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年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以身作则,即教师要在解题规范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例子:在学习化简整数比,求比值这节内容时,我们就注重计算过程,不要嫌麻烦直到做到最简数值。
本文标题:小升初衔接方法及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31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