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二)唯物论1.物质1)定义: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判断判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a.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个人感觉、意识,出现“我、感觉、心、精神、观念”等字眼就是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理念,出现“绝对精神、道、宗教”等字眼就是客观唯心)。b.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2.意识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机能属性。2)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主观形式的统一。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1)规律是不能改造、创造的,我们只能改造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2)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都是客观的,但是,历史规律需要人的参与。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4.运动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一定是物质在运动)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三)辩证法主要讲:一个核心(矛盾),二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辩证思维方式,五大基本范畴。1.二大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和总特征)1)联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新旧事物的区别:看是否符合规律。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矛盾a.矛盾也是一种联系。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c.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统一。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构成矛盾。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普遍性(一般、共性):绝对的、无条件的。(无时不在有、无处不在)特殊性(个别、个性):相对的、有条件的。(各有特点)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e.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2)质量互变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3)否定之否定a.揭示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自我内在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旧事物——否定——新事物(A-B-A’),例如:“团结——批评——团结”。b.否定的实质:扬弃。c.形式:螺旋式上升。4.四种辩证思维方式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5.五大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2)原因与结果两者前后相继且彼此制约。3)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关系。4)现象与本质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只能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能靠理性思维去把握。5)必然性与果然性a.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b.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c.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d.两者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a.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b.三要素:主体(人)→中介(工具)→客体(对象)c.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认识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决定认识,承认实践第一性)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规律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2)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绝对性、相对性。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物质方面。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最主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精神方面。如道德、法律思想、艺术、哲学、宗教等。3)两者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两者不完全同步,具有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2个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4个其他动力阶级斗争(自下而上)、革命、改革(自上而下,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现实的“人”(从事实践、社会关系、能动性,如狼孩、婴儿就不算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2)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文标题:马克思基本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66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