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302T 097-2010 蔬菜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B16DB3302宁波市地方标准DB3302/T097—2010蔬菜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2011-02-15发布2011-03-01实施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02/T097—2010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宁波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慈溪市农业监测中心。本标准起草人:陈若霞、柴伟纲、吴华新、谌江华、许燎原、孙梅梅。DB3302/T097—20101蔬菜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宁波地区蔬菜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及应用方式。本标准适用于蔬菜生产中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黄曲条跳甲、小猿叶甲、叶螨、蜗牛与蛞蝓等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控工作。也可为其它作物害虫综合防控提供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33/291.2-2000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准则(二)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蔬菜可作副食的草本(少数木本和菌类)植物,本标准指的蔬菜,主要包括叶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根菜类和葱蒜类等蔬菜。3.2蔬菜害虫取食蔬菜作物根、茎、叶、花、果,危害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昆虫、螨类、软体动物等有害生物统称为蔬菜害虫。3.3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通过有代表性的定点和选点调查、观察,查明田间成虫和幼虫的发生量与生长发育进程,并根据成虫产卵高峰期、卵和害虫的虫态历期(见附件A),参考历年害虫发生规律记录资料,推算出幼虫孵化盛期,预测其种群发展趋势、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为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3.4害虫综合防控DB3302/T097—20102指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通过害虫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确定害虫种群发展趋势、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实现达标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生态、生物等非化学农药防控手段,科学应用低毒安全化学农药,达到适度控害、安全生产的目的。3.5农业防治指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技术、主观地对作物生态系统加以调整,从而避免或减轻害虫危害的防治方法。3.6生态防控指根据害虫对某些物理与化学因子反应的规律,利用物理和非农药化学因子的作用诱杀或阻隔其为害作用的害虫种群防控方式。3.7生物防治指利用天敌生物对害虫的寄生、捕食作用和应用生物农药,抑制或控制害虫为害的害虫防治方法。3.8化学防治执行GB4285、GB8321和DB33/291.2-2000的规定,科学利用低毒、安全的化学药剂,通过各种途经防治害虫。4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4.1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Curtis4.1.1种群发生动态监测4.1.1.1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4.1.1.2种群监测方法如下:——成虫诱集法:在田间放置3只/667m2诱捕器,呈三角型排列,每天记录每只诱捕器所诱获的成虫数量,通过计算累计诱蛾量确定成虫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及成虫发生量;——大田调查法:根据小菜蛾最喜在甘蓝类作物上产卵和取食危害的特点,选择甘蓝类等蔬菜各个类型田各2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5株,调查记载全株虫量和有虫株率。4.1.2综合防控技术4.1.2.1农业防治4.1.2.1.1合理布局,科学轮作,选用抗(耐)虫害品种,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4.1.2.1.2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降低虫源数量。4.1.2.1.3培育无虫害壮苗。4.1.2.1.4结合田间作业摘除低龄幼虫为害白点状叶片。4.1.2.2生态防控DB3302/T097—20103于一代害虫发生前开始,利用小菜蛾成虫的趋光性,以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每3.5ha左右使用一盏杀虫灯;也可采用性诱剂诱杀雄性成虫,每设置诱捕器(5~8)只/667m2,诱捕器安放高度为离作物顶部约40cm处,均匀排布。4.1.2.3生物防治可在幼虫2龄之前,选用Bt、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均匀喷雾进行防治。并可通过保护菜蛾啮小蜂OomyzussokolowskiiKurdjumov和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stalisHaliday等优势天敌种群,协同控害。4.1.2.4化学防治4.1.2.4.1防治适期:田间有虫株率达15%,幼虫主体虫龄在3龄期之前。4.1.2.4.2适用药剂:多杀霉素、氟虫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啶虫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剂。4.1.2.4.3用药方式:叶背喷雾,必须严格实行化学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可添加“杰效利”有机硅3000倍增加防效(植株花期不宜使用)。4.2菜青虫Artogeia(Pieris)rapaeLinnaeus4.2.1种群发生动态监测4.2.1.1为蝶类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4.2.1.2种群监测方法如下:——成虫调查法:成虫白天活动,尤其晴天上午更为明显。每隔3天调查一次,每次固定在上午(8~9)时,选择甘蓝型蔬菜田2块,每块田固定50m2以上面积,目测成虫数量;——大田调查法:于蔬菜主要生长季节,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5块~6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5株,调查记载全株虫量和有虫株率。4.2.2综合防控技术4.2.2.1农业防治4.2.2.1.1合理布局,科学轮作,选用抗(耐)虫害品种。4.2.2.1.2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株败叶,降低虫源数量。4.2.2.1.3培育无虫害壮苗。4.2.2.2生态防控菜青虫成虫有趋明黄色的特性,并喜取食含糖水分,可采用黄板、茼蒿等植物的明黄色花朵和糖水盆诱杀。4.2.2.3生物防治于幼虫3龄前选用Bt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均匀喷雾防治。4.2.2.4化学防治4.2.2.4.1防治适期:田间有虫株率达15%,幼虫的主体虫龄在3龄期之前。4.2.2.4.2适用药剂: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氟虫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及其复配剂。4.2.2.4.3用药方式:全株喷雾,可添加“杰效利”有机硅3000倍增加防效(植株花期不宜使用)。DB3302/T097—201044.3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4.3.1种群发生动态监测4.3.1.1食性杂,为害多种蔬菜及其他作物。4.3.1.2种群监测方法如下:——成虫诱集法1:一般于每年6月初开始,在田间每隔50m挂一只诱捕器,呈三角型排列,每个监测点挂3只,每天记录诱捕器所捕获的雄蛾数量;——成虫诱集法2:每年4月至11月底,选择在典型的蔬菜田附近设置频振式杀虫灯一盏,每天检查、记载成虫数量;——大田调查法:可在蔬菜地周边点植或条植一些芋艿,于每年的斜纹夜蛾发生期前(5月底~6月初)开始定期调查植株上的斜纹夜蛾卵块和幼虫数量,确定一代害虫出现期。此后,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5块~6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5株,调查全株虫量和有虫株率。4.3.2综合防控技术4.3.2.1农业防治4.3.2.1.1合理布局,科学轮作。4.3.2.1.2清洁田园,降低虫源数量。4.3.2.1.3培育无虫害壮苗。4.3.2.1.4结合田间作业摘除卵块及幼虫扩散前的被害网状叶。4.3.2.1.5在田块周围点植或条植芋艿等易感植物诱集(1~2)代幼虫,集中杀灭。4.3.2.2生态防控可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方法为:要求连片使用面积30ha在以上。采用成品诱捕器“边密中疏”排布法:诱集区边缘3排诱捕器间距为45m×15m一个(每667m2放置1个),中间每45m×45m一个(每3×667m2放置1个)。诱捕器离作物顶部70cm左右,清理诱集到的成虫,以保证诱集效果;也可利用成虫趋光性,以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每3.5ha~5ha左右使用一盏杀虫灯。。4.3.2.3生物防治于幼虫2龄前,使用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均匀喷雾,并利用病毒在害虫间的传染达到更大面积、长时间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通过保护马尼拉陡胸茧蜂Snelleniusmanilae(Ashmead)、侧沟茧蜂Microplitissp.等优势天敌种群,协同控害。4.3.2.4化学防治4.3.2.4.1防治适期:田间有虫株率达3%,幼虫盛孵期至2龄幼虫高峰期。4.3.2.4.2适用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啶虫隆、茚虫威、虫螨腈等药剂及其复配剂。4.3.2.4.3用药方式:采取“诱治一二代、重治三代,巧治四代,挑治五六代”的防治方式;于傍晚幼虫取食高峰前用药,叶背喷雾;严格实行化学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可添加“杰效利”有机硅3000倍增加防效(植株花期不宜使用)。4.4甜菜夜蛾LaphygmaexiguaHubner4.4.1种群发生动态监测DB3302/T097—201054.4.1.1食性杂,为害多种蔬菜及其他作物,一般与斜纹夜蛾同期为害。4.4.1.2种群监测方法:——成虫诱集法1:一般每年6月中旬开始,在田间每个观察点每隔40m一个放置3个性诱剂诱捕器,第天早晨观察1次,计算诱蛾量。——成虫诱集.2:每个观测点设1盏诱集灯,开灯时间为每年6月~10月,每天开灯时间为19时到次日6时,每天检查、记载甜菜夜蛾成虫数量。——大田调查法:于蔬菜主要生长季节,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5块~6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5株,秧苗期全株调查,记载全株虫量和有虫株率。4.4.2综合防控技术在明确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前提下,其防治方式与斜纹夜蛾防治相同。4.5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4.5.1种群发生动态监测4.5.1.1寄主范围广,为害瓜、茄果、豆类与叶菜等多种蔬菜,并传播病毒病。4.5.1.2种群监测方法:——成虫诱集法:采用23cm×27cm纸质型粘虫色胶板。按大棚、露地分设2个监测点,每点定有常年种植作物的类型田1块~3块,每块在作物上悬挂3张黄板,间距15m~20m,悬挂高度为高出作物10cm~20cm,每2天调查、记载1次成虫诱集量,并更换黄板;——大田调查法:于蔬菜主要生长季节,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5块~6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5株,秧苗期全株调查,记载株虫量和有虫株率;成株期高大植株采取上部东西南北中取样10叶调查,记载百叶虫口密度。4.5.2综合防控技术4.5.2.1农业防治4.5.2.1.1合理布局和轮作,避免瓜、茄果、与豆类混载或换茬,或与十字花科蔬菜换茬;保护地秋冬季栽培其不喜好的作物,以从越冬环节切断其自然生活史。4.5.2.1.2清洁田园,去除作物下部若虫高发生叶片,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降低虫源数量。4.5.2.1.3保护地在栽培前彻底清除杂草等绿色植物,闷棚72h以上,可杀死残留虫源。4.5.2.1.4培育无虫害壮苗,防止虫害传播病毒病。4.5.2.2生态防控4.5.2.2.1黄板诱杀成虫:在田间每亩放置黄板40块~60块,均匀分布,悬挂高度为与植株等高或高出作物10cm~20cm。4.5.2.2.2防虫网避虫:保护地可使用矩形网格的防虫网(30目×60目)覆盖避虫。4.5.2.3生物防治保护地栽培移栽后,可连续释放丽蚜小蜂EncarsiaformosaGahan,每10天加放一次,蜂卡挂于植株中上部;虫口密度大时也可释放刀角瓢虫SerangiumjaponicumChapin等捕食性天敌。4.5.2.4化学防治DB3302/T097—201064.5.2.4.1防治适期:于烟粉虱发生始盛期,有虫株率10%~15%时开始用药,根据田间虫情,每隔5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次以上。4.5.2.4.2适用药剂:烯啶虫胺、啶虫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嗪酮、噻虫嗪等药剂及其复配剂。4.5.2.4.3用药方式:叶背喷雾,必须严格实行化学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可添加“杰效利”有机硅3000倍增加防效(植株花期
本文标题:DB3302T 097-2010 蔬菜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3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