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忆读书》《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文本细读
龙源期刊网《忆读书》《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文本细读作者:姜树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9年第12期《忆读书》:向冰心学如何把话谈到别人心里去我们读了那么多关于读书好处的文章,听了那么多关于读书价值的教导,如今再提起“如何读书”的话题,或许我们也要开始犯困了。冰心的这篇读书心得却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津津乐读。仔细回味,我们怎么会如此心甘情愿地搭上冰心的“船”,一路欣赏她的阅读史呢?冰心的文字有何魔力,直叫人舍弃不得?阅读起来好像不是向她学什么,而是在看她的阅读“笑话”。让我们逐一读来——冰心的“话家常”常常是懵懂表现,读来好玩。她的话语是带着年龄味儿的:“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她一开篇就向大家打招呼,她的话语有些多,一个老小孩儿的表述,我们能想象到她的慈眉善目、微笑面庞,慈祥的奶奶都是让人喜欢的。“總而言之,统而言之”有人说这是病句,我倒感觉蛮亲切的,因为我们平时说话还真就这么说。冰心这样的话语风格真切、亲切,就像在跟前、耳边。冰心的阅读起始时间也不算早,七岁时才开始我们所理解的课外阅读。在她眼里,国文教科书不算是读书。冰心的阅读经历我们也曾有过,读来熟悉。她谈起阅读经历,是真经历、真感受。她有一个“淘气”的舅舅,给他们讲故事总是不讲完整:“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冰心这是在说舅舅的坏话吗?可以让学生思考。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咬紧牙关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何止是一知半解,连很多字也不会读,“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成‘者’之类”。这个经历我们都有过,但像冰心这样记忆犹新还是少见的。这是在跟我们分享一种“连滚带爬”式的阅读。冰心的“读书建议”出自她的经历,读来感同身受。她给我们的读书建议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虽然也听过或者看过类似的阅读建议,但冰心的提醒尤为入耳入心,因为她是从自己的阅读教训与经验之中得来的:“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冰心还用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们“《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一部经典的阅读会随着不同时期的不龙源期刊网同理解而加深。《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与场景真的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读不出兴趣也正常,冰心小时候也是这种感觉。这篇文章虽被教材编者删减过,但依然不算短,我们读来却是这么“通心”且畅快,这与冰心另辟蹊径、话语真实、好似坐在我们眼前的亲和感觉密不可分,就这样,我们好喜欢冰心奶奶如淙淙流水般的娓娓道来……这就是冰心文字的魅力。笔者相信,只要任何读者把课文读上一遍,有些话语或情节定会让其终身难忘,并为读了冰心的这篇文章而庆幸。《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读着读着,文言就“化”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源”,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中华思想文脉世代传承。然而,时至今日,隔了千年时光,我们该如何领取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呢?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老夫子其实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学习文言文的必然之路,那就是诵读。这一课的两则文言文都很精彩,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哲理性。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尽情读一读,反复读一读,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像乘坐着时光的小船向上溯流一样,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一路花树宛然、微风依稀。美,无穷无尽……读着读着,音韵真美。诵读文言文,我们总有一个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的过程,总有一个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的过程。如何读出文言文的古言神韵呢?笔者有三个建议。一是抓难读的字。文言文中往往有一些多音字、通假字,或是今天不常用的生僻字,比如,《伯牙鼓琴》中的“锺”“汤”,《书戴嵩画牛》中的多音字“处”“好”“数”“曝”等。二是抓长句子。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但可以结合内容的理解,用“/”来断句、停顿。比如,“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停顿的时候,音断而气不断,读起来便有抑有扬、有停有顿,甚是节奏分明、朗朗上口了。三是抓语气词。比如,《伯牙鼓琴》中的“哉”“乎”,都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我们可以适当延长、停顿一下,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就更浓了。读一读,再读一读,我们便能感受到文言文那特有的音韵美:音律的铿锵、语调的抑扬、句式的整散……读着读着,画面真美。《伯牙鼓琴》短短83个字,记载了一段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书戴嵩画牛》仅仅93个字,却将故事讲得栩栩如生,道理深入浅出。文言文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文字的背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着读着,透过文字,结合插图,仿佛看到了伯牙,看到了子期,看到了那一幅令人心醉神往的画面:伯牙长髯及胸,神情专注,鼓琴进入高潮,龙源期刊网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太山之巅;子期身躯微微前倾,双手置于膝上,凝神入定,已经完全沉醉在琴声之中了。“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样的画面在延续:伯牙转轴拨弦,子期深深陶醉,洋洋的流水在琴声之中流淌,也在伯牙和子期的心中流淌。这样的琴声在延续,这样的画面也在延续,志在春雨、志在清风、志在明月……读一读,再读一读,结合插图,透过文字,那些画面便缓缓驶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读着读着,你是否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呢?读着读着,意境真美。文言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古味,更散发着一种美美的意境。意境的密码在哪里?在文字里,在文字外,如袅袅炊烟,铺天盖地。读,入情入境地读,尤其是某些关键词句的品读,会成为我们找寻意境之美的唯一路径。比如,“在太山”“若太山”和“在流水”“若流水”,对比读,想象读,这该是怎样的息息相通,又是怎样的心心相印!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自幸哉!有知音妙解心曲,足矣!然而,“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读着读着,当“死”“破”“绝”“终身”“不复”这样的字眼撞击我们的眼帘时,我们的情感心弦大起大落、起伏激荡。琴已破、弦已绝,知音不在、鼓琴不再,然而,正是这样悲壮的行为,谱写了一曲伟大的知音之歌。伯牙、子期成为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成为知音的象征,知音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最美的感情。这样的意境之美,是读一读,再读一读带来的收获,更是从远古走来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瑰宝。《书戴嵩画牛》也能体会到意境之美吗?读一读,再读一读,你会发现,那是另外一种美:理性之美、实践之美。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而是有声的图符。读着读着,字字响亮,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文言文的美,会悄然融化。(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责任编辑郝波
本文标题:《忆读书》《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文本细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8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