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心理健康教案】一年级-第九课-我们都能守纪律
1一年级第九课我们都能守纪律【主题说明】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要对其进行常规教育,而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的行为规范是其中的重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一年级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比较熟悉,但自控能力仍然较弱,如何让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为集体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了一种考验。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班级和学校的行为规范,了解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克服弱点,为集体约束自己的行为。争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班级纪律和学校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遵守班级纪律和学校行为规范的认同感。3.行为目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遵守班级纪律和学校行为规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班级纪律和学校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懂得只有大家都遵守纪律,才能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纪律的愿望。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课前准备】1.教学PPT。2.班级的纪律要求的图片或文字;纪律苹果、成长树(教师制作);魔法盒(教师制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出示写有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桌上放,身体坐正向前方”的卡片,或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由此逐步联系到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回顾家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讲述本班的纪律要求。3.课堂调查:班级纪律要求,你能做到几点?4.教师总结:我们是班集体的一员,我们每位同学都不一样,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和美好的校园,我们都要守纪律。导入本课课题。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2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重温班级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感。活动一:纪律魔法盒1.教师拿出纪律魔法盒,盒子里装满了写着班级和学校各项纪律的纸团。教师公布游戏规则:由一名同学从魔法盒里抽出纸团,然后读出纸团上的内容,并请符合纸条所写内容的同学起立示意(抽取纸团的同学可以更换)。2.游戏开始。3.游戏结束。同学们看看自己能遵守哪些纪律?4.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熟悉了班级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己也能以这些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哪些行为是遵守纪律的好行为呢?导入活动二。活动二:你说我说5.教师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每组推选出一名最遵守纪律的同学,并请他说出自己遵守纪律的好行为。6.学生讨论、推选、分享交流。7.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的“遵守纪律的好行为”。8.教师将学生说出的“好行为”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心理引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班级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培养学生对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感。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同龄人遵守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活动二重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纪律的要求。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总结几条学生遵守纪律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弱点,争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1.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做到遵守班级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当一名遵守纪律的小学生并不难!只要同学们勇于克服自己的弱点,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遵守纪律的小学生。心理引导:从行为层面强化小学生对遵守纪律的认同感,并鼓励小学生争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对学校各项纪律要求的认同。1.组织学生用“纪律苹果”装扮成长树。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各项纪律要求,强化学生对这些纪律要求的认同感。2.鼓励学生回家之后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让家1.学生可课堂完成也可和父母一起完成。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3长参与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建立过程,让学生明白,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其实是一种修养。【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熟悉班级纪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3.学生是否能够以班级纪律和小学生的各项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练习题】每当你看到有同学破坏你们班级的卫生区的卫生,你会。(多选)A.当面制止B.打扫干净C.和同学在卫生区值日【教学参考素材】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并参与到了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中,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和游戏是不同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地、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义务,因为这是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延续和发展所必需的。学生的学习和成人的劳动具有同等的社会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应学校集体(班集体、少年先锋队集体、全校集体)的个性品质。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也要学习他们虽不感兴趣但必须要学的东西。因此,学习与游戏相比,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要求儿童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然而儿童所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却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其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注意、识记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这就使得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学习要求所引起的种种需要与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基于此,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合作,教师应及时访问家长,了解情况,家长也要主动联系教师,反映情况。在学习习惯方面:1.养成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帮助儿童养成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放学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等良好的习惯,注意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2.教育儿童爱护书籍和学习用品。给儿童准备必要的学习用品,指导儿童爱护书籍和文具,不弄脏弄破书籍和本子,书籍和文具用完后应及时清理并放在相应的地方。3.培养儿童“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惯。配合学校的要求,督促儿童在家庭中也坚持执行“守纪律爱整洁”的行为。在学习态度方面:1.培养儿童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之情,培养儿童对入学产生向往的感情。2.培养儿童认真学习的态度,鼓励儿童认真做功课。要求其做功课时要细心,不潦草。3.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和意志,教育儿童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听讲,用心完成作业,能克4制自己的行动,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意志品质,让儿童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是很有意义的。4.用正确的态度鼓励儿童学习,用儿童能理解的正当理由来鼓励儿童学习,尽量少用责骂的办法,慎用物质奖励的办法。——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心理学背景知识】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它是在儿童形成了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教师制订的具体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第二阶段,儿童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经体会到纪律要求,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纪律;第三阶段,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研究指出,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低年级儿童也完全可能形成自觉纪律。当然,小学儿童违反纪律或缺乏自觉纪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儿童出现违反纪律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纪律的性质,或是出于对某一行为的好奇心而分散了注意力,或是因疲劳而不能坚持。年龄大的儿童,原因则更加复杂,明知故犯的现象也存在,但有意捣乱是个别的,更多的是出自个体差异:(1)不理解或未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者对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2)对教师持有对立情绪;(3)意志、气质上有缺陷;(4)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须的习惯;(5)特殊爱好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或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等。对小学儿童的纪律观念的研究指出:(1)小学儿童纪律观念的认识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小学三年级儿童大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纪律观念较差;小学五年级儿童基本上能从常规习俗和伦理道德上来考虑问题。(2)小学儿童对纪律观念的不同内容,在认识难度和发展速度上有明显差异。对个人与集体、下级与上级关系的认识较早,而对少数与多数、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的认识发展较迟。(3)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是小学儿童纪律观念发展的关键期。参考文献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教案】一年级-第九课-我们都能守纪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8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