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高三生物考前回顾练习
高三生物考前回顾练习(一)1.如图表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要如何采样与检测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A.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B.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C.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D.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2.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有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特殊处理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胰蛋白酶处理制取细胞悬浮液融合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典型应用人工种子,种间杂种植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培养液的区别麦芽糖是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成分动物血清不可缺少A.0处B.1处C.2处D.3处3.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C.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D.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4.据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I+II称为有性生殖过程B.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D.由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5.生活在温度适宜环境中的某植物测得其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限制a点和b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相同B.a点时植物不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C.从光合作用的过程来看,限制a点光合速率的主要是.光反应,限制b点光合速率的主要是暗反应D.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来看,在a点酶不具高效性,6.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2.5013.309.800.28250.00下面①---④图是根椐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最可能错误的是()A.①③B.②C.②④D.①③④7.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B.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化学本质虽不相同,但在血糖的调节中是协同作用C.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D.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增加,会抑制①分泌物质④甲乙丙丁戊⑥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降低胰脏下丘脑⑤④③②①数量时间丁甲乙、丙戊时间数量①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③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示意图④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可能的关系示意图020406080100%100%80604020000-14岁80604020100%65岁以上15-46岁●②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示意图8.某部落酋长为了了解本部落的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于是组织进行一次人口年龄状况普查.调查人员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如下图象,图象中的“●”即为调查的结果,根椐此幅图象判断,正常情况下该部落人口发展最可能会呈现()A.逐渐壮大B.保持稳定C.逐渐衰退D.无法判断30(共22分)2004年2月,玉米育种、栽培专家李登海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和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该品种是“紧凑型”、“大果穗”等原来分别存在于不同玉米品种的性状,通过人工授粉的方法被完美地结合到了一个新品种中,该新品种在较高密度下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创造并保持着夏玉米亩产达1096.29公斤的世界纪录。从1991年至2001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2.26亿亩,增产粮食224.5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244.5亿元,为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1)育种专家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研究发现,玉米自然种群中存在有“大果穗”的突变。而且是“大果穗”的性状一般要经过连续培育到第三代才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类型,从而说明该突变应该是(①显性突变:bB②隐性突变Bb)育种专家培育“掖单13号玉米”这一过程使用的主要技术是(2)紧凑型玉米(叶片夹角,上冲)克服了平展型玉米植株间互相遮挡阳光的缺点,在新品种增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紧凑型”玉米增加亩产的原因主要是有利于提高玉米的(3)玉米的叶片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是下面中的右下图表示20度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于曲线的说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有(提示;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①b点位置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移动②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③当植物缺镁时,b点右移④c点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染色,从光合作用的过程看(不考虑原有淀粉的干扰和有机物的转移),所有叶肉细胞都将会被染成蓝色(4)玉米正常植株叶片为绿色,患一种遗传病后植株的叶片具有白色条斑,成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显微观察发现,白化苗和白色条斑处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为了探索该病的遗传机理,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实验:P♀条斑叶×绿色叶♂↓F1绿色叶、条斑叶或白色叶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由此可以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为了进一步验证你的猜想正确,请你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并预测结果(注意:全部用遗传图解表示)。(5)该玉米果实的甜味对非甜是显性(A),叶子紧凑对松散为显性(B)经研究证实A和B是独立遗传结合右边植物杂交实验简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提示: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A.果皮1和种皮1的基因组成都是aabb,与传粉过程中花粉的类型有关B.果实1的味道是非甜味,果实2的味道是甜味C.胚2发育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有9种,但这些植株所结果实的口味只有2种D.胚乳1的基因型全部AaaBbb,胚乳2基因型有9种(6)甲图是测量该玉米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并用消毒剂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分析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②分析3.5~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③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从下列材料中选择,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锥形瓶中应该装上A,等量KOH溶液B,等量NaOH溶液C,等量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D,等量的煮熟的玉米种子E,等量的煮熟后,并用消毒剂清洗过的玉米种子31.(共20分)下图为动物行为学家常常使用的所谓的“问题箱”,来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如果把猫放到“问题箱”内,它会想方设法逃出,它会到处冲撞,试图找到出口。最后会因一个偶然性动作,踩踏一块木板,门便通过人的设计的机关自动打开,于是猫可以逃出去。行为学家发现如果猫多次放入“问题箱”中,它逃出去的时间越来越快。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猫逃出去的时间越来越快的行为是一种(先天,后天)行为,猫的这种行为是在、、、共同协调作用下形成的。(2)猫逃出去行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这种方式的结构基础称为请说明此结构的五个组成、、、。(3)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猫逃出去的行为在活动中会否逐渐加强。①实验题目:探究猫出逃的时间与实验次数的关系②实验假设:③实验方案:(不超过36个字,包括标点)④实验记录表:(3分)⑤实验结果预测(写出一种最可能选结果)1.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关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比如,同为杂合体雄性与雌性所表现的性状是不相同的。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一只有角公羊与多只无角母羊交配,生产多胎小羊中,凡公羊性成熟都表现为无角,凡母羊性成熟后都表现为有角。试根据以上事实回答:(1)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是否能确定为伴X遗传?理由是。有没有伴Y遗传的可能?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为进一步验证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的方案,请补充完善:步骤:选择只公羊与多只无角母羊交配,观察。结果预期及分析:若则。若则。答案1.D2.B3.C4.A5.C6.A7.D8.A30.每空2分,共22分(1)①(显性突变)杂交育种(2)光能利用率(3)图乙③(4)细胞质遗传P♀绿色叶×条斑叶♂↓预测F1绿色叶(5)C(6)①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放出CO2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缩小②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③AE31.20分,(1)(2)题敏每空1分,表格设计3分,其余每空2分(1)后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2)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②实验假设:猫出逃时间随实验次数增加而缩短.③实验方案:把一只猫多次放入"问题箱",并记录每一次出逃所需要的时间.④实验记录表:实验次数出逃时间备注[不作要求]1234┇┇┇┇┇┇⑤实验预测:猫出逃时间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缩短.1.(1)不能(1分)伴X染色体遗传与从性遗传都有可能出现上述现象(从性遗传也可能出现上述现象)没有(1分)因为有角性状为显性性状,若伴Y染色体遗传,后代公羊应全部表现为有角,与上述事实不符。(2)多无角观察后代小羊性成熟后的性状表现若杂交后代中母羊出现有角性状(1分),则为从性遗传(1分);若杂交后代中母羊均表现为无角(1分),则为伴X染色体遗传(1分)。
本文标题:高三生物考前回顾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5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