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语文2008.5命题:倪成生祝学法校对:吴燕燕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薄.利/薄.弱屏.息/屏.弃精辟./开辟.B.强.迫/强.颜下载./载.重累.赘/连累.C.芳菲./菲.薄场.馆/场.景削.弱/削.价D.伺.侯/窥伺.头晕./晕.船数.落/数.九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焕之便从桌子抽斗里取出一支红烛,点上,插上烛台,把取下的残烛吹熄了,刺鼻的油气立刻在小舱里。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将我国公务员制度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进行规范,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迈入了______化阶段。⑶许多造纸厂将废水直接排放到了太湖,太湖水变得又脏又臭,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灭绝。A.迷漫法治甚至B.弥漫法制直至C.迷漫法制直至D.弥漫法治甚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是公认的大师,不仅因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因为他满腹诗书的博学和蕙质兰心....的品格。B、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C、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这次与SOHU商城的携手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业界是“吃螃蟹...”之举,凭借“国窖·1573”的实力,他们对这种网络销售模式抱有极大的信心。D、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为奥运会默默地付出着,其中有宵衣旰食....的技术人员,有夙兴夜寐的建筑工人,有为奥运奔走的爱国人士,有苦苦训练立誓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了免费教科书,部分科目用书还将循环使用。B、奥运圣火开始旅行,它传递着每一位责任人士的声音;奥运圣火是历史的标志,它告诉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即将来临。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D、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月色,看上去清冷。我觉得,这是因为月亮的脾性爱洁净。一弯月牙挂在天边,一轮满月升在中天,真像①,②,新洗过的玉盘,③,④,令人观之醒神益智,清心寡欲。A.①新拭过的宝镜②新磨过的银镰③清光四溢④纤尘不染B.①新磨过的银镰②新拭过的宝镜③纤尘不染④清光四溢C.①新磨过的银镰②新拭过的宝镜③清光四溢④纤尘不染D.①新拭过的宝镜②新磨过的银镰③纤尘不染④清光四溢6.对下列对联所写人物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明月,旷怀犹忆谢将军。——李白B.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苏轼C.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李清照D.岂有真鬼狐,前贤醒此箴世;安能装妖冶,后世剥他画皮。——蒲松龄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7.下列不能作为给“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8.以下各项中不能证明“‘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的一项是A.在从事茶事时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必须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必须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必须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B.从事茶事时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C.中国茶道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D.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及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系统阐发与论述,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三、(12分,每小题3分)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注]易①,指《易经》。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乎有裨.焉裨:好处B.不特.卉木也特:只是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鲜:少D.而名.之曰“尚节之亭”名;名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柔体而.虚中A.B.且焉.置土石蟹六跪而.二鳌能以.节立身者鲜矣在泰伯则.是C.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体现作者“观而喜之”的情感的一组是①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②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③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④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⑤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⑥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③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文字,作者从一般起笔,指出古代君子喜爱各种花草树木或者喜欢以玉石作佩饰,并非缘于好玩,而是取其象征义,以此或“比德而自励”,或“惩志而自警”,来“进德修业”。B.第2段紧承上文,说明了会稽人黄中立修筑“尚书亭”及其修筑原因——“好植竹,取其节。”黄中立喜欢“岁寒四友”之一的“竹”,是“尚”竹之“节”——“柔体而虚中”。C.第3段文字,作者将抒情、议论、描写相结合,先阐述了“节”之含义,再具体描绘“竹”能“涉寒暑,蒙霜雪”,“不为风雨摧折”傲然挺立的姿态。作者充分肯定了黄中立“以节言竹”的看法。D.最后2段,作者先盛赞黄中立在“世衰道微”的今天能“以节立志”的精神,再揭示“节”的作用——能使植物“畅茂条达”,再结合古代具体实例,说明了“节”之于人意义重大的道理。作者借题发挥,写得汪洋恣肆,开合自如。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四、(17分)15.(8分)(1)将下列文言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2分)②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6.阅读下面两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
本文标题: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5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