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市化及中国的城市化
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1982)梅林原貌(1983)深圳速度(国贸大厦1985)深圳2000年5月15日华强北商业街深圳大学1875年的宁波关卡解放前的宁波老街流光溢彩的宁波夜景(2005年)繁华的宁波三江口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城市化的一般特征第三节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节城市化的进程第五节中国城市化第三章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类型第一节城市化概念与内涵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包括四个方面:(1)人口集中(2)地域转化(3)产业转型(4)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表述(二)城市化的起点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观点:1.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城市产生之日就是城市化开始之时;2.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三)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前提条件不在城市内部,而在城市外部。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二、世界城市化进程(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3、1951年~20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4、20世纪末~至今为信息社会城市阶段1、1760年~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产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率50%世界城市化率6.5%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欧洲和北美1950年为51.8%世界平均1950年为28.4%3、1951年~20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4、信息社会城市阶段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第二节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和类型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化的类型一、城市化的一般特征(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城市化的世界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二)城市化不平衡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发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二元结构;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4.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变化规律是:1.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2.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3.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城市化全过程呈“S”形曲线运动。(一)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化的方向进行的划分。1.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主要趋势,它使城市中心密度升高,立体发展;2.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它导致城市外围平面扩大,地域变质。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的空间结构进行的划分。1.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之势,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城市化。2.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区保持联系的城市化。(三)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该类型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来分的。1.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源于城市自身动力的城市化为自力型城市化;2.在城市和郊区,由于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原来的农村地域急速进入城市状态,变成城市地域,这种被它力推动的城市化过程属它力型城市化。(四)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根据功能,可将城市化分为景观型和职能型。1.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此也称为直接型城市化,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2.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发挥作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程度,可以分为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1.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化;2.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1.工业化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2.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3.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1.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及环境的要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这促进了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大量资料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NP较高。通过对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的考察,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左右。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增长的两种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一)发达国家主要通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实现城市化。考察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20022020农村7.82亿农村6.22亿城市8.28亿城市5.02亿1.29亿(自然增长人口)0.37亿(自然增长人口)如果城镇化率按每年1%增长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以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交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1.把城市外部经济活动大量吸引到城市来;2.使原来分散的、简单的活动组合成严格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区域性经济系统。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三、特殊的城市化过程第四节城市化的进程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特征。集中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它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内部市区包括中心地区(CBD)和中间市区。城心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城市是集中的产物,集中是城市区别于农村最突出的特点。但是高度集中也使城市患上了“城市病”。为了克服城市病,解决城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整城市化策略,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到以分散为特征的阶段。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化”。有三种类型: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二)卫星城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卫星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独立型卫星城半独立型卫星城附属型阶段的卫星城(三)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导致逆城市化的因素有:1.城市的推力2.农村的拉力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它们各自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同的。如果人为地阻止城市的发展或者不切实际地超越城市化的阶段,就要付出沉重代价。三、特殊城市化过程1.反城市化反城市化是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有名词。2.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1)阿根廷,墨西哥,巴西(2)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3)“虚假城市化”(4)在第三世界国家较普遍第五节中国的城市化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现状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二)中国城市类型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现状建国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并为此建立起了粮食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一整套城乡分隔的体制。这种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在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提高了我国的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农业生产率低下,导致了城乡二元化的加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严重分离。(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解放和发展了农村和农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工农产品价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以及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崛起,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存在。2、城乡差异仍然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异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3、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4、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1955年起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民挡在了城市之外。在城市里,居民享受将从出生、教育、住房、医疗,到就业、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而农民只有依靠土地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5.6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1。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者实际福利水平上的差别。据粗略测算,若只考虑货币收入,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2、城乡差异仍然显著二是,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197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为0.22和0.17,2002年这一数据分别扩大为0.36和0.32,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且收入增速随收入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呈现典型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特征。如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高低倍数(10%或20%最高收入户与10%或20%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之比)为5.02倍,而
本文标题:城市化及中国的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15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