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商道:企业文化与人才:编织笼子还是筑造巢穴
《经营智慧》《管理智慧》《人财智慧》《行销智慧》《国学商道》《老板财务通》深圳市共好智慧有限公司地址:罗湖区百汇大厦北座16层网址:企业文化与人才:编织笼子还是筑造巢穴摘要: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这句话表面上论述的是捕雀之术,实则阐述的是延揽人才之道。曾主编点评:人才是什么?这是建立企业文化必须弄清的问题,人才不是工具,不是手段,而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目的。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成就人。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这句话表面上论述的是捕雀之术,实则阐述的是延揽人才之道。那么何为“天下”,笔者根据多年的企业文化工作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认为这里所说的“天下”应该理解为“道”,在企业里讲的就是企业文化。这句话不仅涵盖了企业文化作用,同时也涉及到人才方面的问题。那么何谓之“道”,道又是从何而来呢?老子在《道德经》起篇对于“道”做出这样经典的阐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过来就是:“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在企业文化中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理念、道德观、愿景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也就是企业文化是很难说清楚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其实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企业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我们所进行企业文化工作包含其中这些道理。那么“道”在企业中应该如何理解?企业是否存在着“道”。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像孩子一样就有了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比如有了自己的容貌、性格等,然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道德意识、思想形态、理想愿景等方面,这就好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道”,也是一个企业积累和塑造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思想、质量意识、质量方针、人才观念、人际关系、道德教育、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是讲求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宝贵财产,虽然它是无形的,就像空气一样,你无法用眼睛看到,用照相机拍摄到,但是你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企业文化。曾主编点评:我觉得创建企业文化方面老板要负很大的责任:第一,他觉得有没有必要,如果他觉得没有必要,谁来创造都没有用。第二,他最喜欢哪一条路,如果他不喜欢,别人做了,还要挨骂,吃力不讨好,谁愿意做?企业文化到底对企业起到什么作用,是可有可无的,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呢?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要想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最终决定我们企业成败的关键,不是企业资产多少,企业规模多大,而是在于企业能否拥有适应信息时代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那么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智慧》《管理智慧》《人财智慧》《行销智慧》《国学商道》《老板财务通》深圳市共好智慧有限公司地址:罗湖区百汇大厦北座16层网址: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企业人心向背,无法实现竞争合力,那么任何宏伟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曾主编点评:员工自我激励源于企业文化,而大企业的这种激励文化是从最初就开始建立起来的。不能到大了以后才开始讲文化,到了中型企业才开始讲制度。第一天当老板,要培养的就是一种文化,才有可能把企业做“大”,“大”了以后,文化才有作用。企业文化从表面上来看,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几十万、几百万的效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不是以百万、千万来衡量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为什么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经验时,曾经公布一本白皮书,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日本经济发展的三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足以说明资本不是关键因素,文化才是最主要的。一个企业要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做底蕴——文化力制胜。那么一个企业应该怎样才能永久地留住人才呢?是用利诱或者强制手段控制人才,还是以文化吸引延揽人才呢?在这里我做一个比喻,留住人才就像抓住鸟儿一样,是把鸟儿关进笼子里面,还是给建造一个巢穴,然后把鸟儿自由地放飞在天空里翱翔,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就是笼子与巢穴的区别。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呢?如果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后觉得既无资源又无支持,想法没人听,工作没人认同,人际关系复杂,那么说明他还没有认同企业文化,未能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优秀人才只有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如鱼得水。很多企业用待遇留人,但待遇至多能留住人而留不住“心”,因为优厚的待遇无法弥补由于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所造成的心里缺憾。所以企业不单要靠待遇留人,还要靠企业的发展留“心”、文化留“心”。曾主编点评: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只能满足员工,不能让他有幸福感。“幸福感是让他们有信仰,让他们相信公司对社会和客户是有贡献的,而自己对公司是有贡献的——这样员工就容易管理”,而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水到渠成。有的企业的待遇非常优厚的,可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却频频跳槽,而有的企业条件相对比较一般化,却可以不断地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加盟,这是什么原因在驱动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在所有人类心理需求的最高境界,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实现在人世一遭最大的价值。这种要求,来自于价值观的肯定,儒家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读书人,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即使责任再重大,道路再遥远,也必须有所坚持。现代人虽然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不再有古代儒家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追求人生最大意义,创造人生最大价值的马斯洛最高需求,《经营智慧》《管理智慧》《人财智慧》《行销智慧》《国学商道》《老板财务通》深圳市共好智慧有限公司地址:罗湖区百汇大厦北座16层网址: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的道理,企业要想留住急需的人才就要满足他们实现自我,实现在人世的最大价值。所以说要想留住这些鸟儿,你就要建筑一个巢穴,使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能在这里充分施展个人才华,以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从而能够认同这个“家”的理念,这个家就是企业文化——是人才思想的归结地。那么企业是要编织笼子,还是要筑造一个巢穴呢?这里我觉得编织笼子是暂时留人直接办法,在短期内有效;而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道中高手,应该努力建造一个巢穴,使人才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和认同感,那么天下英雄则尽入彀中唯以驱驰。是编织笼子还是建造巢穴,这是由一个企业家的境界和理想抱负所决定的。但是这里我慎重地强调,企业不应该为了囚禁人才而专门编织笼子,最终的理想应该是用企业文化去建造一个巢穴,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给人才以自由翱翔的空间。曾主编点评:不要永远把优秀的企业员工放在“打工仔”的位置,要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转股、期权、赠股、折价配股、分公司参股等形式转变优秀的企业员工的身份。如果你想长期做大老板,就必须要让你的优秀员工做“小老板”。那么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的雏形是以有形的制度和规章编制一个笼子,使企业所有的人思想上都有企业的印记。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去编织这样的笼子,哪怕用黄金和钻石作材料,把笼子编织再精巧再舒适再高贵,恐怕这样小的笼子,只能笼络住几只油嘴滑舌的鹦鹉和八哥。只会阿谀奉承的宠物不是我们企业所想要的,企业需要的是雄鹰,有着伟大的志向和抱负,而且必须是真才实干的人才,而真正的雄鹰是不会栖息在这样狭小的笼中,以求得一点可怜赏赐。在这里我想到一位建造巢穴的高手,他将松下的巢穴建得有形而无形,有形的是松下成就了今天的伟业,无形的是松下今天的文化吸引着更多的“朝圣者”,怀着同样的虔诚,努力打造未来的松下,这位高手就是松下幸之助。他有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哲理名言:“当有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至5~10万人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由此看来这位企业经营的高手已经深悟笼子文化和巢穴文化的差别了,不再费力地去编织笼子,而是去打造巢穴,去开拓一片“松下”精神的天空。当您仔细地解读松下幸之助的话语时候,您是否已经深悟企业文化的奥妙了?对于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就应该胸怀广阔,更应该把眼光再放开一些、放宽一点,如果放眼辽宁,我们可以网络一省英才,放眼中国,我们可以网络一国俊杰,放眼世界,我们则可以网络全球豪雄。人才是在于聚而不是在留,只要我们以企业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那么我们必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团结在周围,为企业铸造明天的辉煌。因此,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不是打造一个多大的笼子,而是要打造“方向”巢穴,开拓一片更广阔更深远的“方向”天空,给人才以自由翱翔的空间,充分发掘他们的无限潜力,从而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本文标题:国学商道:企业文化与人才:编织笼子还是筑造巢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42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