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白居易诗歌赏析ppt
白居易诗歌赏析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2.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2.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3.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形式,要声情并茂。•(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2)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诗歌分类•1、讽喻诗(兼济):《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2、闲适诗和杂律诗(独善):《味道》、《岁暮》、《问刘十九》《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等•3、感伤诗:•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讽喻诗之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背景:这首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一:千里灾情。从三月写到九月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百姓被逼卖田卖地,生活无着落。画面二:官吏之恶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官吏们横行霸道毫无同情之心不顾百姓死活贪婪凶残目的:升官,博取皇帝开心。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愤怒指责,揭露控诉。语气强烈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白麻书上书德音昨日里胥方到门虚受吾君蠲免恩君恩虚伪教师小结: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意义。双簧戏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阶级上演的双簧戏。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范成大《后催租行》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朱继芳《家桑》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说说白居易这首诗的现实批判性。课后练习: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评《杜陵叟》:“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你认为是这样吗?请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秦中吟之轻肥轻肥•总体感知谈谈你的理解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找出描写宦官的词语骄(神态)光(富有)朱绂、紫绶(衣着、官位高)皆、满(人多)“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艺术特色: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拓展•《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者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歌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者均充满感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律诗多对偶多,《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手法方面,相同都用赋体,叙述想详细,描绘逼真;不同是《轻肥》用对比,主题明显但不明说,人物神态描写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有提示主题,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对比。白居易讽喻诗特点归纳•(一)、塑造典型;(一诗只写一事)(二)、构架情节;(叙述故事,有细节)(三)、突出对比;(四)、结合议论。(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闲适诗问刘十九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学生诵读,品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诗语浅而情深,语言平淡而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如此吸引人!新酒红炉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绿蚁”情是如此真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暮雪就要飘洒下来,森森的寒意阵阵袭来,自然引起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温馨舒适的环境和诚挚亲切的问候大概比美酒更让老朋友陶醉欣喜,充满人情味,使人如沐春风。天气情感技法探究: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教师点拔:诗情醇于酒。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本诗特点: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迟,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感伤诗•《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花非花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夜半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博喻手法的使用。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此诗借用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如同后代的小令,后人也以诗题作为
本文标题:白居易诗歌赏析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52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