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现代文阅读常见考察点
1现代文阅读题常见考查点一.标题针对文章标题的考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考查标题的含义,一是考查标题的作用,只是有时候相同的考查方式问法上有所差异。解读题目的作用或用意答题思路及角度,首先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考虑,然后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梳理:内容上:(1)解析标题的含义,尤其是特殊含义《陆地上的船》《坑道口外,有一棵桃树》《阳光走着猫步来》《刚柔并济龙应台》(2)揭示或暗示主旨(主旨一定要写出)《我爱水》《惜别樱桃园》《白杨礼赞》形式上:(1)设置悬念或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充满趣味性,生动,富有吸引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塔上的树》《陆地上的船》《绝妙的错误》《药杯里的莫扎特》(2)交代描写对象或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窗前的树》《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荷花淀》《静虚村记》)(3)表达作者感情或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纪念刘和珍君》《痛苦和珍》《白杨礼赞》(4)特殊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永不熄灭的烛光》《孤石》《一枝白玫瑰》《坑道口外,有一棵桃树》(5)句式:反问句,语气强烈《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6)统领全文(往往与B连在一起使用)《院子里的杨绛先生》(7)点明行文线索或起线索作用(如《马缨花》《项链》)二.段落(一)开头段的作用常见问法:①文章主要写……,却又从……开始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五三学生用书375页《我爱水》第一题)②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了……(五三学生用书377页《吟风》第一题)③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五三学生用书381页《泥泞》第一题)④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三学生用书382页《灯火的温情》第一题;《皮影王》规律方法:(1)照应题目(《我爱水》《严冬海猎》);(2)设置悬念(倒叙一定是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逃兵》《梦里有你》《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议论文或散文中)(4)总领全文;(议论文或散文中)(5)从……开始写起,行文自然,为下文的……做铺垫(《生命的胡杨》《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6)烘托、渲染或反衬、对比了什么(《晚秋》《严冬海猎》)。(7)文章开头写了……,引出下文的……《祁连雪》(8)首尾呼应(《两块面包》《塔上的树》《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2(9)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严冬海猎》(10)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严冬海猎》(二)中间段的作用常见问法:……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五三学生用书367页第一题,372页《碧云寺的秋色》383页《麦天》)规律方法:(1)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继而引起下文的……(《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梦里有你》);(2)总领下文;(3)总结上文;(4)呼应前文(或后文)。《锈损了的铁铃铛》(5)为下文做铺垫《孤石》(三)结尾段的作用常见问法:①文章末尾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五三学生用书373页《阳关古道苍凉美》)②本文后半部分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三学生用书402页《黄山寻泉》)规律方法:(1)与前文呼应,使文章显得紧凑,点明或抒发、强化了……;《两块面包》《塔上的树》(2)与形成对比(张大千与黄宾虹)(3)总结全文;(散文议论文)(4)点明主旨或卒章显志;(5)深化主题,升华感情;(6)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余味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三.形象(一)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人物身份(2)外貌特点(3)性格特点:A.工作能力B.工作态度C.思想品行D.待人接物E.他人评价【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表现艺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比、衬托。【3】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用意:(1)首先明确文章所刻画的形象的特点,(2)然后从作者想借助该形象要表达的情感、对表达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所起的作用。(3)有的还应考虑对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4)对比反衬衬托张大千与黄宾虹(5)引出人物《秋祭》【4】评价或分析人物形象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要点包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意义”两个3方面。(二)事物形象因为前面“形象”分析中已经涉及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此处的特点已经不包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而是主要指自然万物的特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所描述的事物及环境的修饰限定语,主要指定语、状语、补语。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补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而事物的特点往往从定语、状语、补语中概括、提炼。如:2007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概括)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2006全国卷二《绵绵土》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掉下来的净土。四.作用好处类:(与前面的段落部分有交叉)这类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在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在内容方面所起的作用”两大类,综合近五年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说法,总结如下:(一)在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1)总领后文(2)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承上启下(过渡)(5)上下文前后照应。(6)首尾呼应(7)文章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8)由表及里,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例如:2007江西卷《泰山很大》汪曾祺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20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二)在内容方面所起的作用:(1)衬托(2)点明主题,(3)构成对比(4)对照作用(5)照应题目(6)上下文前后照应。4(7)凸显、深化、升华主题,总领全文。(8)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例如:2006全国卷一《阳光的香味》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20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五.组织材料的考查(一)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或名言警句或某人的某段话等的作用常见考法:(教师出示例题,学生结合例题自己浏览了解题型及解题答案)例一:367页《歌德之勺》第3题: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明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例二:411页《纯朴的嗜血者》第3题:本文认为……,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例三:373页《阳关古道苍凉美》第4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读出题目及答案,然后分小组讨论,利用已做过的题目总结此类题的答题方法:小组代表上黑板分条板书讨论的结果。然后班内讨论补充,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方法:(1)从论证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2)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典故等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厚重,增加文采、韵味、有感染力等方面的作用。(3)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说明或突出人物的……,突出全文中心,还可以增加人物的传奇色彩,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注:此类题目的答案也要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以上方法侧重形式方面,内容方面结合具体文章详细回答。巩固练习:中华一考91页《真名士自风流》第1题中华一考115页《两个李白》第20题五三407页《海边,望着浪花》第2题五三《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第2题创新教师书402页《乡愁》第2题(二)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常见考法:(学生自己浏览)410页《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第2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利用已做过的题目总结此类题的答题方法:5(1)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2)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交代(人物或事件)……,让读者更充分的了解……,或引出下文对……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巩固练习:中华一考123页《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21题(三)文章写的A,却又写到了B,有什么作用?常见考法:(学生自己浏览)《马樱花》第3题: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朦胧的敬慕》第3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药杯里的莫扎特》作者在讲述莫扎特的音乐时,为什么要举中国文学家苏东坡的例子?《皮影王》(写的是皮影张)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对皮影道具的制作进行细致的描写?学生分小组讨论,利用已做过的题目总结此类题的答题方法:(1)B与A形成对比,强调或突出A……《马樱花》(2)用B来衬托或类比A,烘托或渲染了A……《朦胧的敬慕》(3)用B来反衬A,突出了A……《世界最大膜》(4)为下文做铺垫,或深化主题《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创新教师书405页《看病》第2题(5)用B来引出A。六.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解释含义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辞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而且理解句子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即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对于句子含义的分析经常有下列情形:(一)一个句子的表述对象有两个以上时,要分别对前半句和后半句加以解释。例如:2007年重庆卷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二)句子的含义往往在它的前后相邻的句子中有所阐释,用原文中的话来阐释或者从原文中归纳概括就可以。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6(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七.赏析句子:一般情况下,要求赏析的句子,都使用形象性修辞,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这些修辞最
本文标题:现代文阅读常见考察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54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