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祥旭考研】2017-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专硕新传第一名考研书籍笔记经验大全
【新祥旭考研】2017-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专硕新传第一名考研书籍笔记经验大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实务资料1、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1.1专业介绍中央民族大学MJC为2015年最新开设的专业,隶属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已经完成两届学生的招生工作,鉴于民大是211、985学校,因此民大的MJC专业在社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由于是民族院校,因此分数较低。1.2学费新闻与传播2.5万元/年1.3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二、新闻史论、新闻实务1.4报考录取情况2016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录取比例为6:1,新闻与传播专业每年的录取人数为18人,但是可能会由于一些情况有所增加,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现在基本上不再招收调剂学生。1.5考试特点由于新闻与传播专业是考察科目是政治和英语二,因此对于英语水平不是特别高的同学可以考虑,新闻与传播的专业课相对简单,但是涉及到一些广告学的知识,因此在备考中需要注意这一点。2、参考书目和学习指南2.1参考书目新闻理论部分1、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3、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理论部分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史部分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白润生,郑州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史部分1、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2、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业务课1、新闻采访学(第三版),蓝鸿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新闻编辑学(第二版),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大学出版社5、新闻评论,马少华,中南大学出版社6、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民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2.2学习指南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要先熟悉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看的书主要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阶段,开始从这本书的一些具体的重点内容看起,把这些重点进行细致的整理与规划第三阶段,这个阶段要看《圣才》这本书,这本书上重点划的非常清楚。第四阶段,这个阶段要去进行专题总结,把自己的笔记一定要整理好,这就是你考前要去背诵的。2.2.1看书的方法新闻理论部分1、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不太适合跨专业的同学初次阅读,杨保军老师用哲学的视角来解构新闻学理论。作为本科学了三年新闻学的我,一些章节读起来都较为吃力。其中第五章新闻选择标准,第六章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第八章新闻传媒,第九章新闻传播规律,第十章新闻自由,第十一章新闻道德需要着重阅读、理解、记忆。从2008年后的新闻学部分试题基本出自这本书的课后习题,建议去圣才网上买一本此书的配套课后习题解答。2、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适合跨专业同学首次阅读,陈力丹老师把新闻学的重点内容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述,比较容易理解。但系统性不是很强,是一本通识读物。3、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看一看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就足够了。粗略看一遍。传播理论部分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复习这本书就够了,多看几遍,传播学内容重在先理解,后记忆。中国新闻史部分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通读,没有重点,涉及的内容都会考,不要投机取巧。例如2013年,名词解释就考了中国新闻社,很多人措手不及。重点就是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以梁启超为代表。2、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白润生,郑州大学出版社只看最后一章少数民族新闻史,防止名词解释考。但最近三年都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内容了。外国新闻史部分1、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此书从纵向梳理了美、英、法三国的新闻史,好理解,内容生动有趣,从社会变动的大背景去讲新闻史,使得新闻史不再枯燥、无聊。2、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横向分析多达20个国家的新闻史,但是民大只需要看美、英、法的新闻史就够了。2013年破天荒地考了法国新闻史,《费加罗报》名词解释。业务课1、新闻采访学(第三版),蓝鸿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会怎么写采访提纲,如何向被访者提问。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察过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如何避免失实。3、新闻编辑学(第二版),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大学出版社5、新闻评论,马少华,中南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不能学的太死,会写评论就ok!平时多看报纸,以新京报等都市报评论为主。复习巩固时期可以开始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写评论,6、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广电考察内容实在非常诡异,没有规律可循。先把书看一遍,基本定义搞懂。业务课的书籍浏览一遍,把基本定义搞懂就行了。业务课重积累,区区几本书对考试的帮助不大,现在业务课的考察越来越灵活。多看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论文。3.2.3传播学重点问题回答概念部分信息:是指一切事物、状态变化和特征的表征或反映,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传达信息的具体内容或表述特定意义,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符号化过程中赋予的精神内容,通过符号的中介使人们的交流得以进行5W模式:传播学者拉斯维尔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简单方式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分别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由于这五个问题包含的单词都以“W”开头,故称为5W传播模式,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信息在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依赖一定媒介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危机传播:当组织的声誉遭受威胁时,组织以合理的方式正确处理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传播以维护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创造良好的组织发展环境。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所谓“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位居媒介组织各个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报刊的四种理论》:由席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撰写的专著,该书将人类传播制度分为三类社会类型之下的四种制度类型,即:封建时代的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和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后来怀特把这个概念引入对新闻的研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受众(mass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网络的浏览者等。“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拉扎斯菲尔德根据研究发现,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选择性接触假说”:拉扎斯菲尔德根据研究发现,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传播效果: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子弹理论又称皮下注射论、传送带理论。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译舆论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议程设置:由麦库姆斯、唐纳德·肖提出,认为大众传媒在一个时期内突出谈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公众关注的中心议题。沉默的螺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时首先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他发觉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意见;当他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格伯纳主持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培养分析课题。考察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的关系及这些内容的社会影响,强调它的内容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从而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性社会影响。知沟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谛奇诺等人在一系列研究中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上限效果假说:爱蒂玛和克莱因1977年提出,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后来者会不断缩小知识沟的差距。“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最早是由Markle基金会的名誉总裁LioydMorriset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意指由于新兴科技不断出现,新的数字落差也将随之出现。由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信息落差或称知识区隔。中民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简答、论述部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传播者控制传播内容内容研究: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说什么”——内容系统包含的特定意义,“怎么说”——内容系统包含的传播方式受众研究:受众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通的目的地。在市场化环境中,受众是传播的核心环节和决定性力量。媒介研究: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三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香农的信息论: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帮助人们进行决策。他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开创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提出“噪音”和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Redundancy)”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信息量度的问题,这些为传播效果和传播学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维纳的控制论:任何系统(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但由于系统内部以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偶然的和随机的偏离因素,因此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状态向不确定状态的变化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信息反馈。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与规范,法规、政策与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无不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系统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
本文标题:【新祥旭考研】2017-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专硕新传第一名考研书籍笔记经验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3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