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3、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5、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电子乌托邦思想: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8、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9、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10、伊里县调查: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美国伊里县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政治态度的影响,并出版了调查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史称“伊里县调查”。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这一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到直接作用,开始了传播效果有限论的传统。11、既有政治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己有的政治态度。在“伊里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和居住区域设计了一个“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指数)作为显示他们的原有政治态度的综合指标。“IPP指数”分析的结果揭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干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他们把这个观点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12、社会类别论:又称社会范畴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扩展,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13、需要满足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不是被动的,而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信息。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信息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14、两级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15、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16、培养理论: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17、知沟理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或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18、议程设置假说: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极其重要性的判断。19、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的核心内容: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社会天性使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压力作用的产物。20、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戴维森将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称为“第三者效果”。21、新闻框架:将媒介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就是新闻框架。22、传播媒介:也可以称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一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电视台、报社和电台等。论述类:1、论述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联系实际)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新闻选择过程中,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把关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说明了把关活动的组织性。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局限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原因:(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2、试论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内容提示法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提示。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由于“两面提示”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即出现“免疫效果”。(2)说理法: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诉诸情感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3)诉求法: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因此应该把握分寸,恐惧过度,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3、联系实际谈对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个表现层面的理解答: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包括:认知,态度,行动..(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知觉和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报道什么,不报什么,强调什么,从什么角度报道,都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和印象.这种效果也被称为“视野制约角度”,即大众传播直接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的世界的视野(2)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大众传播报道的同时伴随着解释,并提示人们的反应,通常包括是非,善恶,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左右时通过传媒的舆论向导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4、联系实际论述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答: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人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所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制约人的行为,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5、结合传播学原理,谈谈你对当下网络直播现象的看法答:在当下电子传播时代,网络直播是传播的一种形式,即利用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建立起一个信息接收、传输和共享的虚拟平台并主要利用视频同时兼有文字图片与音频进行直播的直播形式。从传播的基本要素来看,传者受者都集中于互联网这个媒介上,网络直播则是利用这个媒介,迅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网络直播特点为即时性、立体化、交互性、溢界性、娱乐性、商业性。前四点是侧重于网络直播本身而言,娱乐性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卖点,商业性是推动网络直播迅速传播的最大动力,由娱乐刺激欲望,推动商业消费,如果过分追逐商业性,当商业性涵盖其他特性时,就会孽生出畸形的社会形态。因此网络直播从业者应该主动规范自身行业行为,有关部门加紧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环境。1、传播学的四大创始人、一位集大成者(主要贡献)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5W模式(2)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3)卡尔·霍夫兰(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功能观。一位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创立了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2、传播定义的特点。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内涵:(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3、大众传播特殊性的体现。答:(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
本文标题:传播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6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