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 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应用作者:李愿沈桓宇董亮廖春丽来源:《科技视界》2020年第09期摘要在“职教20条”启动实施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应课程建设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下面临的困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改革“课证融合”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团队建设方案,从而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关键词1+X;工业机器人;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TP2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320引言“职教20条”明确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将“1+X”证书制度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称之为“课证融合”[1]。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未作强制要求,只要拿到一个学历证就可以毕业[2]。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参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初、中、高级)证书试点,在此之前,除学历证书外,学生普遍获得证书为计算机等级、电工、钳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而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却很少有人考取,这与学校对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识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对考取技能证书相关的课程开发薄弱息息相关,阻碍了学生复合型技术技能与就业创业的本领的提升。1“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面临的问题1.1“课证融合”意识淡薄,制度不够完善随着职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建设、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考试的工作也将得到大力推行。但由于国家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管理体系本身缺乏竞争,管理上层次不够清晰,企业在选拔技能人才时对技能证书要求不明龙源期刊网确,使得职业院校管理层对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中对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融入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课证融合”的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程度的认知[3]。1.2“课证融合”内容把握不准确,对考证考级针对性不强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主要考虑学科的系统性、专业化,以及顶岗实习岗位的需求,而忽视了考级考证的实际标准要求[4]。在教学过程中工业机器人课程被分割为众多零碎知识点,学生学习系统性差、理论实践关联性差。学习评价上采用以教师综合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学生无法清楚认识和评估自己实际水平。这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系统性、整体性违背,严重阻碍学生考证考级技能的提升。1.3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目前随着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化,校企合作迅速发展。学校借助企业设备、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企业教师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系统理论讲授能力尚有不足,教学效果容易出现学生会操作,但理论知识薄弱。而教师队伍仅基于理论或者老旧的设备进行教学,脱离实际岗位需要。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学水平出现不均衡,真正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5]。2“1+X”证书制度引领下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改革初探2.1“课证融合”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证融合”主要通过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进行高度解读,再融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为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需要改变当前理论与实践没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的缺陷,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重点突出优化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相关课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结合技能等级标准理论测试大纲,归纳总结重点知识,建立理论知识库,授课与考试比重均可向其倾斜;《工业机器人拆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加入企业真实案例典型工作任务、地方企业特色元素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创新。2.2“課证融合”之探索课程建设的改革2.2.1教学模式方面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随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教育近年来由“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教学模式演化。但是由于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的不足、企业教师的高度介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理解偏差,往往得到的结果是,学生机械化的操作能力强,理论水平被忽略。“课证融合”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业机器人相关理论基础的积累,确保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龙源期刊网二是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密结合,引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规范与标准,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突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目标的“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课证融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2.2.2课程内容方面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相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技能鉴定中的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如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进行拓展,可以派生出“工业机器人搬运码垛编程应用”、“工业机器人拆装调试应用”,“工业机器人PLC控制应用”等子项目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或作为实践教学、专项培训的内容。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中的某一个技术点为中心,发散到该点使用到的所有专业课程上,再逐步向其他专业课程扩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终实现所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向课程教学内容转化,达到学完即可技能鉴定程度。2.2.3教学评价方面将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互融合,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结合职业技能标准,细化标准每一项基本要求,突出职业道德及基础知识权重,协同教师过程结果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交叉评价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在实训课程中,首先教师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对过程中的细节、结果进行评价,然后学生参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学生间进行相互评价,最终按照权值计算综合得分。在每次评价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对每一次的评价结果做出分析及下一步改进点,做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趋近于职业技能标准。2.3“课证融合”之完善课程团队建设2.3.1完善“双师素质”专业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一是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基石,成立工业机器人“双师素质”团队办公室,充分调研、合理规划、严格制定并实施管理、教学、科研、培训、企业实践等方面制度。目前本专业通过该项目的改革探索研究,已经培养出“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培训师5名、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考核师2名、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三级3名。二是引入企业培训机构,先基础、再提高,理论武装实践,稳步提高教师师资队伍水平,目前每学期与四川拓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两周的双向培训。三是周期轮换,参与行业内企业顶岗磨练,打造工业机器人学技兼备的真正“双师素质”队伍,目前已经有5名教师完成6个月工业机器人企业实践锻炼。2.3.2启动“1+N成长共同体创新团队”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龙源期刊网学生从进校开始,师生双向选择,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1个教师+N个学生”组成的成长共同体创新团队,以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教师和学生相互提升,共同进步。目前该项目有教师2名,学生25名,整个项目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为课程学习、课外兴趣活动开展、技能证书获取、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提供保障。2.3.3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了双向融合的实训基地一是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按照产教融合、系统优化的方法,创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领域与职业领域双向融合的实训基地。校内教学、职业技能等级培训、鉴定基地与职业标准融合,建立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培训鉴定基地。不仅能提供教学、实训平台,还可服务于本校、周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教师及各企业有需求的工程师技能等级培训鉴定。二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与工业机器人生产应用相关的企业,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智能制造等企业合作,例如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拓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丰富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顺利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造良好的条件。3结论本文通过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下的工业机器人技術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应用,改革创新“课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提出“课证融合”改革保障的三个方面:“双师”专业团队、“1+N成长共同体创新团队”及双向融合的实训基地,完善课程团队建设,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做到“1+X”证书傍身,提高就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2019-02-13.[2]陈磊.高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课程改革关系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6):72-73,82.[3]王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新模式探析[J].机电教育创新,2019,3:94.[4]李敏.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4:244[5]廖春丽.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2018,(5):17-19.龙源期刊网
本文标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71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