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校科协项目管理部“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意在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精力的优秀人才。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交叉轮流展开,,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事,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1]。历经十一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竞赛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竞赛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参赛资格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作品申报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挑战杯参赛流程挑战杯比赛主要分为校赛、省赛和国赛三个阶段。在此着重介绍一下校赛。一、校赛(2010年11月-2011年4月)1、宣传准备期:2010年11月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运作方式等情况和我院学生在以往竞赛中所获的成绩,以多种形式(宣传板、网络、各班班委)进行集中宣传,增强学生参赛的自觉性,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2、作品、项目申报:2010年11月底-12月各院系同学按照挑战杯章程及院系相关规定把各组确定的作品课题或相关简介提交到各院系科协分会。各院系组织相关人员指导各团队对作品的修改和完善,并进行作品的初次筛选,最后按作品质量顺序填写汇总表,交至校科协办公室。3、作品初评:2010年12月由校科协进行作品初评,选出可参加复赛的作品,并公布名单。进入复赛的团队可在寒假期间继续完善作品,并为即将到来的复赛做准备。4、作品收缴及复赛:2011年三3月各团队将作品交至各院系科协分会,再统一交到校科协办公室。作品由评审团进行评定,根据评审细则筛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期间会有相关培训及疑难解答活动,对进入决赛的团队进行指导。5、校级决赛:2011年4月初——2011月4底各团队上交修改过的作品,由评审团进行决赛评定及现场答辩筛选出可参加省赛的优秀作品及团队。二、省赛(2011年5月-7月)各校将推选出的优秀作品上交省里,省评委团进行初评、复赛和决赛,最终选出参加国赛的作品,并上交国赛组委会。三、国赛(2011年7月-10月)进入国赛的团队,会参加国赛的初评、复试和决赛,并参加最终的决赛答辩。注:省赛和国赛详情会有正式文件下发通知。附:“挑战杯”参赛流程图第一条“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旨在通过资助培养一批优秀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推动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水平的提高,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条件和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第二条评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第二章评审过程第三条根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评审的评委由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专家评审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第四条项目评审工作分为初审和终审两轮:初审主要根据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定,实行筛选,选拔出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作为候选资助项目,参加终审。终审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对申报项目进行进一步评定。第五条两轮评审结束后召开专家评审指导委员会复审会议,确定项目等选题学校评审(优秀作品推荐)参加省“挑战杯”比赛参加全国“挑战杯”比赛形成书面报告调研自然类(理工类)学院初审(优秀作品推荐)社会科学类(文科)级和资助额度。第三章评审标准第六条参加评审的项目按不同类别及不同形式划分评审组别。各类作品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项目类别分为:A——人文社科类;B——经济类;C——法律类;D——教育类;E——管理类;F——信息技术类;G——其他类(如自然科学、环保等)。项目形式分为: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2、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3、科技发明创作。第七条评审进行具体评定时,应充分考虑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学历层次及年级差别。第八条评委进行具体评定时,应考虑项目所处阶段。第四章评分细则第九条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项目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项目基于以下方面评分:1、初审评分标准遵循评审原则,针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及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审,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1)标准:一等:课题选择有意义,项目各方面优良,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85—100)二等:课题选择有意义,项目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但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70—85)三等:项目存在较大问题,需考虑成熟加以修改。(70以下)(2)每个项目可以附上一个简单的参评意见,列入附表之中。2、终审(公开答辩)评分要点(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a)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b)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合理c)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d)论文和报告的完工周期及资金预算(特别是处于雏形或构思阶段的)(2)创新性(20分)a)是否有新见解b)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a)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b)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c)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4)实用性(10分)a)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b)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5)评委评审意见(40分)请每位评委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4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3、项目答辩评审细则(满分100分)(1)前期工作评估项目前景展望(20分)a)是否按原定项目计划的安排展开研究b)项目进程安排是否合理c)项目研究的前景和潜力d)下阶段的项目研究时间安排与分配以及资金预算的合理性(2)创新性(15分)a)是否有新见解b)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3)科学性和先进性(15分)a)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b)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c)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4)实用性(10分)a)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b)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5)评委评审意见(40分)请每位评委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4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第十条发明制作类项目和F类、G类部分项目基于以下方面评分:1、初审评分标准遵循评审原则,针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及工作质量和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评审,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1)标准:一等:项目方向明确,各方面优良,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85—100分)二等:项目方向明确,有较好的研究前景,但需要进一步改进。(70—85分)三等:项目存在较大问题,需考虑成熟加以修改。(60—70分)(2)每个项目可以附上一个简单的参评意见,列入附表之中。2、终审(公开答辩)评分要点(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a)该制作的工作量大小b)该制作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作者自身能力的合理范围c)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d)该制作的完工周期及资金预算(特别是处于雏形或构思阶段的制作)(2)创新性(20分)a)构思是否新颖b)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c)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d)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a)设计是否合理、精巧b)性能是否优良c)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d)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实用性(10分)a)适用范围是否广b)是否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c)是否便于生产、操作和使用(5)评委评审意见(40分)请每位评委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4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3、项目答辩评审细则(满分100分)(1)前期工作评估与项目前景展望(20分)a)是否按照原定项目计划的安排展开研究b)项目进程的安排是否合理c)项目研究的前景和潜力d)下阶段的项目研究时间安排与分配以及资金预算的合理性(2)创新性(15分)a)构思是否新颖b)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c)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d)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科学性和先进性(15分)a)设计是否合理、精巧b)性能是否优良c)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d)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实用性(10分)a)适用范围是否广b)是否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c)是否便于生产、操作和使用(5)评委评审意见(40分)请每位评委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4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第五章附则第十一条本规则的修改和解释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奖励一、校赛奖励获得校赛最终一、二、三等奖的团队,学校会予以综评分、证书等一系列奖励,并且将一部分作品上交参加省赛。二、省赛奖励获得省赛一、二、三等奖的团队,省级和校级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并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国赛。三、国赛奖励1、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
本文标题:校科协项目管理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7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