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河北钢铁精品钢材进入国家高铁项目
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河北钢铁精品钢材进入国家高铁项目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日前,河北钢铁集团为京沪高铁、京石高铁中标项目的钢材供货正式结束。统计数字显示,两年来,该集团累计为国家高铁项目供应了80余万吨精品钢材,价格平均高于其他售价约133元/吨,增创效益约1.06亿元。据悉,目前河北钢铁集团还中标了石武高铁等4个高铁项目,年底即将开始供货。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辽宁钢材出口倍增近3个月出口量低位回升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辽宁出口钢材513.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5倍,价值35.7亿美元,增长1.6倍。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695.8美元,增长1.4%。特点:近3个月出口量有所回升,但仍属低位。辽宁钢材出口量在6月份时达到最高值81.8万吨,后降至8月份的30.7万吨。之后开始回升,10月份出口39万吨,环比增长24.3%,但仍属低位。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出口钢材342.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8倍,贸易额达22.6亿美元,增长2.8倍,其出口量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出口总量。辽宁省钢材主要出口至韩国、印度、欧盟、日本和越南,出口额都成倍增长,其中出口印度增速最大,增长30.6倍,出口额为3亿美元。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宝钢的思考:钢铁进入“平台期”后之路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即使通胀预期上升,国内钢材市场也显得续涨动力不足。供求失衡,库存高企,成本压力过大,已是中国钢铁业第一位的制约因素。不少业内专家都作出判断: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平台期。作为中国钢铁代表性企业的宝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在认真思考:进入平台期之后的钢铁业该怎么走?笔者近期采访了宝钢的管理、技术等各层面的人员,初步收集了他们思考后的一些主要观点。宝钢认为,产品差异化竞争、延伸服务增值、先期介入低碳路线的摸索,将是中国钢铁业产业升级不可绕开的必然路径。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不是口号在宝钢,说起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激烈,往往会以汽车板作例子。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汽车板生产厂家,仅宝钢一家。宝钢眼睛只向外,不向内。但时至今日,国内钢厂中,能生产汽车板的已有6、7家之多,在普通汽车板上的竞争,可以说咬得很紧。宝钢研究院副院长陆匠心对笔者说,同样的产品,在同一层面上竞争,路只会越走越窄。老话说转过身来天地宽,这个转身效应怎么来呢,只能走产品差异化的道路。这也是中国钢铁业结构升级的一条实际路径。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已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宝钢实实在在的企业运作法则。超高强钢,是宝钢在国内市场上的独家产品,也是宝钢试图与竞争对手拉开竞争层面的杀手锏。陆匠心说,汽车业是钢铁业主要的下游用户。汽车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环保问题,节能减排的绿色汽车是汽车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汽车要减排,一定要从减轻自重入手;但同时,汽车的永恒主题又是安全。从传统观念,汽车要安全,钢板就要厚实;但从环保角度,钢板又要轻。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迫切需要统一起来。于是,就产生了高强钢,又轻又强。宝钢开发超高强钢,历经千辛万苦,但达产稳产之后,也意味着在国内可享受独有产品的独有市场和独有收益。据介绍,虽然国内也有钢厂在摸索高强钢的技术,但在1000兆帕超高强钢产品的生产上,目前国内只有宝钢一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宝钢已与上汽等国内汽车巨头形成了上下游的联合研发应用体系。宝钢正努力提供菜单式服务,不仅满足于做材料的供应商,还要成为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整体方案提供商。头痛的难题应成为喜悦的选题和成果在宝钢研究院炼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肖永力看来,钢铁业中令人头痛的难题很多很多,如果一味地回避、逃避,绕着圈子敷衍过去,到最后只能是积重难返。他说,难题其实就是课题,只要肯动脑筋,各方面的决策有所倾斜,不愁没有令人喜悦的成果。他所主持的钢渣综合利用研究课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课题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发明奖,成套技术已在国内外的大型钢厂应用,世界钢铁协会也已向全世界的同行进行了推荐。据专家介绍,一般来说,生产一吨钢,要产生0.6吨左右的固体废料,其中钢渣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所以一说到钢渣,钢厂领导一般都是摇头摆手,徒唤无奈。钢渣高热,先要让它降温,这就耗水;渣的量又是天文数字,没有场地堆放。关键的一点是,多少年内钢渣都是废料,没有用处。但是在宝钢,钢渣已经从放错地方的资源变成放对地方的资源。高温下的钢渣,有三个资源点:热、钢、渣中的硅酸盐成份。以肖永力为首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个成套技术,叫做钢渣的热态利用。一吨热态渣相当于60公斤标准煤的热能,这个热能要充分利用。同时进行钢与渣的分离,钢可充废钢回炉;渣中的锰、磷、硅等有用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可吹制出建筑用的保温材料,市场上十分抢手。业内的相关专家说,钢铁业中的难题,其实就是结构升级中的突破点。像废钢的回收利用、低品位铁矿石的高效利用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一旦有所突破,行业的格局和运行态势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鞍钢与淮北矿业签订煤炭购销协议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近日,鞍钢继今年与阳泉煤业集团签订5年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后,又同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签订了中长期煤炭购销协议,约定2011-2015年,每年煤炭购销量不低于100万吨。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各钢铁企业对原燃料的争夺呈现白热化趋势,稳定地占有优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鞍钢主动开拓原燃料采购市场,地处华东地区的淮北矿业集团以其优质焦、肥煤为主的产品结构进入了鞍钢的采购视野。2007年,鞍钢开始向淮北矿业集团采购包括优质焦煤在内的精煤。为了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鞍钢物资采购部同子公司从多方入手精心维护与淮北矿业集团的合作关系,在结算付款、发运接收等方面都尽量满足对方要求,双方合作得到迅速推进,精煤年度合同量由最初的2万吨增至2009年的30万吨。之后,鞍钢以淮北矿业集团精煤产量计划调整为契机,将双方的精煤年度合同量提升到50万吨,为2011年双方精煤合作量跃上100万吨的台阶奠定了基础。此次鞍钢与淮北矿业集团签订中长期煤炭购销协议,可降低鞍钢对进口煤、特别是优质焦煤的依赖程度,所采取的水路运输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铁路运输的制约。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山钢重组日钢稳步推进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据大众日报报道,从有关方面获悉,山钢重组日钢计划丝毫未变,山钢一次性收购日钢及关联公司资产后,日钢获得的资金或将投向日照市的城市建设和旅游业。记者了解到,尽管新的重组方案已定,但由于重组事项千头万绪,必然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日钢集团依然会按原计划接单生产,近日日照钢铁公司的母公司京华日钢网站上,就发布了一条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动员员工生产的公司新闻。但是,这个信息却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山钢重组日钢陷入拉锯战”,甚至由此猜测“山钢集团是否暂停重组”。11月14日,记者到日钢集团和山钢集团采访。山钢方面表示,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是山东钢铁产业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已进入国家产业大盘,不可能发生动摇。此前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也曾表示:“我有这个自知之明,知道我们自己干不成精品钢基地。”此外记者还从日照方面获悉,按照既定重组方案,山钢集团一次性收购日照钢铁及关联公司资产后,日钢集团获得的庞大资本,或将投向日钢集团所在地日照市的城市建设和旅游业。REC入库时间=2010/11/16作者=标题=通过钢铁看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导报分类=0101;0104关键词=正文=说来有些蹊跷,在汉语的“强大”一词中,本来是“强”在前,“大”在后,但在政策文件和商业媒体中,不知从何时开始“做大做强”成了对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流表达方式。更有意思的是,著名的美国《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大公司排名(TheWorld’sLargestCorporations:Global500)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全球500强”,而不是老老实实地直译为“全球500大”。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近年来,有多少国企与民企老总以进入这个所谓的全球500“强”榜单作为企业奋斗的重要目标(如果不是终极目标的话)?又有多少机构热衷于以营业收入为指标为中国企业排名,制造中国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的100“强”、500“强”榜单?显然很多国人至今仍认为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政策制定者、商界精英及学者虽然承认大不一定强的现实,但却认为做大企业是做强企业的必要条件,即企业要做强,首先要做大,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规模决定一切?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带来单位产出成本的下降,但单位产出成本是不会永远随规模下降的,企业存在一个最优效率规模(MinimumEfficientScale,简称MES),它是U形或L形平均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所对应的规模。也就是说,一个工厂或企业要想获得最大成本效率的话,其产量至少要达到这一基本规模。在实践中MES的大小可作为衡量不同产业中规模经济程度的一个直接指标,MES越大,该产业中规模经济就越明显,大企业相对来讲就越有成本优势。可见,企业最优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所在产业的技术特性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跨国企业在汽车业比比皆是而在水泥业寥寥无几,为什么是麦当劳而非高端的法国菜餐馆在全球连锁经营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规模就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了呢?也不尽然。以我国钢铁工业为例,一个以高炉炼钢为核心技术的钢铁企业的MES要达到年产800万~1000万吨粗钢的规模,如果按照这个标准2009年我国只有16家企业越过了800万吨这一门槛。难道其他数以千计的钢铁企业就一定会因存在成本劣势而被这16家大企业吞并或边缘化吗?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产业“合理”的集中度不仅受MES大小的影响,而且与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息息相关。直观上讲,市场需求越大,该产业所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小企业所面临的规模劣势也就相对来讲不那么重要。对照我国现实,即使是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的钢材产品表观消费量仍高达5.42亿吨,比2008年的4.53亿吨增长近20%,竟已占到全球钢材消费总量的48.4%!若先不论这一巨大的消费量本身是否合理,我国钢铁产业目前的低集中度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中并不是没有存在逻辑的。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看到世界钢铁产业集中度日益上升,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全球钢铁业巨无霸后,也希望用大力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方式培育数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但问题是如何用政策的力量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产业集中度上升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名单后就完事了吗?以我国产钢第一大省河北省为例,宝钢多次希望通过市场方式与邯钢重组而未果,但在省政府强力主导下全省主要国有钢铁企业合并、组建河北钢铁集团,2009年粗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取代宝钢一跃成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并进入了《财富》杂志的榜单。然而“做大”容易“做强”难,以《财富》500“强”2009年的数据为准,河北钢铁营业收入超过259亿美元(列全球第314位),但利润仅为1.35亿美元,这样算下来吨钢利润只有可怜的3.35美元!也就是说,在消耗了大量的煤、铁矿石、水资源,雇用超过12万员工后,该公司在去年平均生产1吨粗钢才赚了20多元人民币,这恐怕不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据。反观《财富》榜单中我国唯一的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江苏沙钢集团(2009年我国非国有上榜企业只有3家,另外2家分别是高科技行
本文标题:河北钢铁精品钢材进入国家高铁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8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