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知识填空表格,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线索,让学生掌握本节日本侵华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2、史料实证:通过对本课史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历史解释:注重相关历史概念的解读,绥靖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以华制华、三光政策等,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4、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三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西安事变的意义。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运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日本侵华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2、难点:分析西安事变能够实现和平解决的原因。教学方法1、讲述法、讲解法;2、问题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4、多媒体教学;5、课堂小组讨论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PPT图片导入展示三十年代日本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国将领等照片,到抗日战争胜利欢庆的场景。设问:图片反映什么历史事件,普天同庆十四载是指哪十四年?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一、日本侵华(一)日本局部侵华1、日本侵华的原因:(1)已蓄谋已久(2)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建立法西斯专政(3)1927年6月东方会议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4)有利条件:国内: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抗战意图没有明确,没做好抗战准备。国际:欧美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法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日本局部侵华的过程(1)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2年,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3)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4)1935年,华北事变讲解日本侵华过程,利用知识填空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清晰地掌握本节内容。(二)日本全面侵华1、开始标志: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2、日本侵华的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重庆大轰炸;731细菌部队;慰安妇制度3、日本侵华政策:政治:以华制华,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经济:以战养战,对占领区经济掠夺对战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1、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二、中国抗战(一)中国局部抗战1、抗日救亡运动(杨靖宇)3、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1936年2、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影响(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过程: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爱(1)八一宣言,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3)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PPT展示材料,分析西安事变的结果及意义,认识蒋介石坚持反共的根本立场。材料一宋美龄说:“这次事变(西安事变),决非中国既往一般称兵作乱之叛变可以比拟,而其关于国际与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势,倘处理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蒋介石传》材料二这次事变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若处置得当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指示》材料三蒋介石说:“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两星期(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者,几全毁于一旦。”——《蒋介石传》设问:(1)材料一中,宋美龄所说“其关于国际与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势”的含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共指出“若处置得当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的含义是什么?为“处置得当”,中共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蒋介石的思想意识有无变化?为什么?(4)1937年,庐山谈话(5)《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6)将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提出国共合作抗战宣言。9月23日,蒋介石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3、意义:(三)中国全面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主义教育。3、重点分析西安事变,认识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感受国家危亡之际的民族大义。总结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课后反思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知识线索事件多,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讲解到西安事变结束。新教材增加一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文物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新教材中全面的通史知识体系,对于历史知识基础欠缺的高一新生而言,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重难点不突出。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机遇延误论”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同意这一观点。)阐述: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高(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西学东渐,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示例二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不成立。(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阐述: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集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解析】【详解】阅读材料,提出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同意这一观点。阐述: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是时代背景,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兴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出现、西学东渐等说明出现近代化趋势,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失去了一次近代化机遇。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说明中国又失去了走向现代的机会。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化即历史机遇延误的主要原因。(其他论题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也可。)3.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2)等级观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一档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谨.行文流畅。二档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三档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四档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作用: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
本文标题: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93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