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原始体育第一节体育的起源一、体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体育产生于人类初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原始体育的概念:在时间、空间和目标意义上实现于直接劳动和军事过程分离的身体活动。弓箭的发明和各种巫术化的身体活动的出现,是原始体育的主要标志。二、体育的起源(1)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2)体育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3)体育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不同的祭祀方式)(4)体育源于军事斗争中的技能;(5)体育源于人们的娱乐活动。第二节原始体育的内容与特征1原始体育的特征(1)模糊性;(2)神秘性;(3)朴素性;(4)全民性;(5)地域性。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一)养生术的发端和逐步完善1、行气: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其包括三种含义:日月精华之气;先天之气:父母阴阳相媾而结为人之“元气”;后天之气:“水谷营卫之气”。通过“行气”,以“后天之气”,补逐渐耗损的先天之“元气”。2、服食:分为服药、服丹和食气(避谷)。3、导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4、五禽戏:为东汉华佗模仿虎、鹿、熊、鸟、猿五种动物的活动形态创编的一套健身操。(三)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1、蹴鞠: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游戏。其发展经历了从竞技性向表演性的演变。2、围棋、象棋、投壶:围棋:相传由尧、舜发明春秋中期已较普遍,“习射、习御、习琴、习弈”。象棋:创始于先秦时代。投壶:贵族士大夫宴飨时进行的一种活动3、角抵、百戏:是汉文化、艺术、体育的综合表现形式。角抵:又称角力、相扑,原是一种力量性训练比赛,主要形式有举鼎、拓关、开硬弓、斗兽和相搏,东汉后归于百戏。三、中国古代的体育运行机制(以国家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机制)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它在运行方面的特征:在与社会的联系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法性;在与自然的联系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特征。综合体现出这两种特征的,则是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的强烈民俗性。四、诸子学说中的体育思想1、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静以养生”的养生思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求人们“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乃长生”。2、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有“贵生”的思想,主张“仁让”和培养“文武兼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仁者”;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身体董仲舒:”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能致精则合明而寿”。五、明清之际武术的发展武术在古代统称为“武艺”、“技击”1915年3月19日上海《申报》刊登了陆士谔所写的《冯婉贞》一文中,始出现“武术”一词。1、武术体系的形成所谓的“十八般武艺以及武术套路的完善。2、主要武术流派的形成外家拳;少林拳以拳勇名天下;内家拳;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六、宋元明清时期球类活动的发展1、蹴鞠: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单球门和无球门的踢法,只是在规则和方法上逐渐趋于统一。①单球门踢法:球门设在球场中间,其高三丈三,宽九尺五寸,上部有直径一尺的球门,称为“风流眼”,左右两队各有12-16人。②无球门踢法:有“一人场”到“十人场”之分。③到了明清时期,蹴鞠成为纯粹的技艺表演,最后沦落成为艺人谋生的手段。④女子蹴鞠也有记载,明末起初诗人李渔有诗(美人千态图)云: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去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2、马球:又称“击鞠”、“打球”,南宋时期主要用于练兵。到了清朝,禁止民间养马,该项目因此消失。3、步打: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打法与马球相似,但不骑马。4、捶丸: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可能源于步打。七、八段锦与易筋经八段锦:是一种八节连贯的健身操,“锦”本指纺织品,古人将其义延伸为“连贯”。八段锦始见于北宋,至南宋始见口诀;按活动方式可分为“文八段”(坐式)、“武八段”(立式)。易筋经与武术功法理论易筋经旧传为达摩所创,近人已证明易筋经是明天启四年(1624)紫凝道人所著。易筋经术式与武八段锦一脉相承,完全采用站式,强调肢体运动,其中吸收了一些武术动作,甚至与陶弘景辑录“五禽戏”中的某些动作近似。可见易筋经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全面的健身价值。第四章古希腊罗马体育第一节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起与衰落一、古希腊的四大竞技:(1)伊利斯城邦祭祀宙斯的奥林匹克(2)德尔非城邦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皮托运动会(3)格林斯祭祀海神波希顿的伊斯玛斯运动会(4)阿加力祭祀力士神海克拉斯的尼米亚运动会。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衰亡1、战争因素公元前5世纪末,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撤战争使希腊各城郊大伤元气2、竞技职业化和运动员商品化,玷荇了奥林匹克祭典的神圣。3、文字学校和艺术学校的出现,淡化了人们对运动的热情3、宗教因素公元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禁止异教活动,奥运会也被废止。4、自然因素洪水和地震,把奥林匹亚遗址埋于地下,人们渐渐忘记了奥运会。第五章中世纪欧洲体育中世纪基督教对体育的影响(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1、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早期的基督教义主张“灵肉一致”,2世纪后将灵肉分离,宣布“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弃绝一切肉体欢乐,体育也在禁止之中。2、没有体育的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为基督教所垄断,6世纪时,教学内容定型为“七艺”:文法、算术、修辞、辩证法、几何、天文和音乐。3、民间体育:只允许在圣诞节、受洗礼时跳舞,其他体育活动一律被禁止,甚至反对卫生习惯,以对身体的蔑视为荣。体质的下降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流行病的发生。(二)禁欲主义对中世纪体育的影响在鄙视现实,鄙视肉体,弃绝一切欢乐和幸福的禁欲风气中,体育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造成体育的全面衰退2、没有体育的教会学校3、对民间体育的阻挠基督教阻碍中世纪体育的发展,其结果如下:(1)体育的衰退和苦修的兴盛,直接造成人民体质的普遍衰弱。(2)体质的下降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助长了传染病的流行瘟疫泛滥。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形成(15—19世纪)第一节欧洲三大文化运动与体育的教育化(一)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维多里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1378—1446),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了称为快乐之家”或“体操宫”、“学宫”的宫廷学校。他继承古希腊“完全教育”的传统提出了通才教育的主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精神、身体、道德都得到发展,培养注重个性、能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里诺制定的课程包括古希腊罗马著作,还包括历史、哲学、算术、几何、音乐和体育。维多里诺主张把读书和运动结合起来,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并注意保健管理,改善饮食,注意卫生教育。卡斯底格朗以此为素材,写成了影响巨大的《宫廷人物》,此任务是新型“文雅骑士”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新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二)夸美纽斯与学校体育的初步定型1、现代学柱体育课程制度的初步形成随着对肉体认识的根本性改变,身体活动逐渐受到重视和普及。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吸纳体育内容,以丰富教育的内涵。1534年为抵制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耶稣会重视对青年的教育。耶稣会学校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1559年耶稣会编写的《授课规则》采用了学级、学期和分节授课、课问休息制,奠定了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2、早期的体育理论研究英王享利八世的御医赖纳克尔的《论健康》,法国人法伯尔编著的《竞技术》,意大利医生美尔库里亚利斯的六卷本《体操术》等。3、学枝体育的初步定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使学校教育冲破贵族社会狭小天地而奠定了现代学校雏形。他第一个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他认为一个健全的人除了应具备学问、德行、虔诚之外,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夸美纽斯在他1633年编著的《母育学校》一书中将教育分成婴儿(0—6岁)、儿童(7~12岁)、少年(13~18岁)和青年(19—20岁)4个阶段,相应设立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他首创了体育的班级授课制,提出在每1小时智力课后要有半小时休息;在夸美纽斯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称为“学校体育之父”。4、意义从卡斯底格朗的《宫廷人物》到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现代体育经历了一个由上流社会和民间逐渐走进学校、走向普及的渐进过程。“快乐之家”为培养资产阶级新贵树立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母育学校”为资本主义的普及教育提供了范例。体育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初步得到了肯定,确立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体育开始把医学、教育学等现代科学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这些认识奠定了现代体育产生的基础。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都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三)、洛克与绅士体育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于1693年发表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描绘了英国绅士教育的蓝图。他指出,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并指出英国绅士的基本特征是:善于精明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具有德行与才干,并且有“勇敢的精神”,懂得“礼仪”,具有“文雅的风度”洛克提出培养未来的绅士应进行德智体多方位的教育,体育教育被放在第一位的。他提倡的体育手段主要是能培养绅士勇敢坚韧和优雅风度的游泳、埘船、骑马、击剑、舞蹈和旅行等内容。此外,还从医学角度提出一套主要针对未来绅士——儿童的健康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儿童体育锻炼、生活制度、饮食、睡眠、衣着以及预防疾病等各个方面,系统新颖。由此可见,洛克关于绅士体育教育的论述是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为实现绅士个人的幸福和国家利益而提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求实精神。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三育并重而体育为先的教育家。这不仅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新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且是对新体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二)英国的绅士体育洛克倡导的注重体育、要求绅士具有德行和优雅的风度,对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教育和体育实践有广泛的影响。特点:绅士体育中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绅士体育也动了体育组织的建立和体育的职业化;浓厚的贵族习气和赌博传统,造成了与赌博相联系的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盛行。意义:虽然带有浓厚的阶级歧视色彩,但它使一些地方性的比赛内容变成整个社会的体育项目而流行,并使之规范化,从而使许多传统体育活动完成了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竞技运动能成为英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绅士体育的推动。第二节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18世纪——1896年)一、体育的课程化(一)巴塞多与学校体育的初步课程化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塞多(723—1790)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并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分组教学的方法。(二)古茨穆斯与体育课程的初步系统化在巴塞多的博爱学校止步的时候,博爱派教育家萨尔茨曼(1744—1811)和他的继任者古茨穆斯(1759—1839)在施涅芬塔尔博爱学校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古茨穆斯以“近代体育之父”的地位载人世界体育史册。1、古氏的著作古茨穆斯1785年来到博爱学校任教,1796年受任指导体育课程。在这里写出了一系列著作:《游泳术》(1789年)、《青年体操》(1793)、《游戏》(1796年)、《坦宁堡的家庭娱乐和游戏》(1809)、《祖国男儿的体操》(1817年)、《体操术问答》(1818年)。其中《青年体操》和《游戏》两书影响最大。2、古氏的成就①第一个指出了体操和劳动对身体锻炼的异同:承认二者都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但在本质上,“体操却是披上了欢乐的青春外衣的活动。而“任何手工劳动虽然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不因此同体操等值,因为,劳动的客体与劳动者本人无关,而体操则针对体操者本人。”②古氏把体操教材分为3类:以身体形成为目的的活动即基本运动、手工劳动和青少年游戏。基本运动内容包括以下8项。(1)跑;(2)跳;(3)投掷;(4)角力;(5)悬垂;(6)平衡;(7)搬、举重
本文标题:体育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8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