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概念及地位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民俗事项,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与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质生活是人类的基础生活,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意识的确立等,物质生活已经不仅为满足肉体生存需要,同时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蕴含在物质生活样式之中,人们通过物质生活消费方式,实现自己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信仰的表达。由此物质生活的自然特性相对降低,其社会性意义突出。复习思考题1、服饰可以分为哪几大类?2、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影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服饰能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5、饮食的基本结构指的是什么?6、中国菜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其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试论中国饮食文化发达的原因8、居室的结构类型有哪些?9、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10、中国建筑民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1、试论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的职业传承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12学时)第一节服饰民俗第二节饮食民俗第三节居住民俗第四节交通民俗第一节服饰民俗教学目的通过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比较全面地了解服饰民俗特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流变以及文化内涵,增强服饰的鉴赏水平,塑造良好的服饰形象。隋唐服饰服饰民俗概念服饰民俗是指人们穿戴衣服、鞋帽及佩饰相关风俗习惯,是人的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成功尝试,一开始便注入了人类特有的智慧和思维,因此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楚国贵妇服饰一、服饰的发生(了解)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遮羞布”的理论。有的以为,服饰的出现是人的不同地位的区分标志有人提出所谓的“纯装饰论”结合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我们认为: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经历了下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重点)1、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因素中,特别是气候条件与民俗的产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平原和山区、牧区和农区的环境和气候也影响服装样式2、人文环境的因素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服饰往往能体现出许多古老文化的独特内涵。苗族妇裙就象一部厚重的史册,承载着苗族古老的迁徙历史。畲族戴狗头帽,瑶族穿五彩衣的习俗同样是以盘瓠为图腾的古老文化的反映。苗族妇裙五彩衣3、生产、生活方式的因素南北方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服饰文化亦存在很大差异。如南方傣族穿筒裙,北方游牧民族则选择被称为“胡服”的有档的裤子。同样,宽大的蒙古袍也是游牧文化的必须产物。傣族少女的花筒裙傣族筒裙(傣语:笼基)男式同是北方民族,生产方式不同,也会造成服饰的差异。农耕民族穿棉衣,游牧民族穿羊袍,狩猎民族穿兽皮,而赫哲人则穿鱼皮衣裤和鱼皮拉。鱼皮衣裤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要点性别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年龄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职业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地位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民族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季节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一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质料这是和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色彩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在长短、宽窄、肥瘦上。工艺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三、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补充、理解)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四、服饰的功能(重点)1、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保护身体的功能2、传统服饰的标志功能(1)分尊卑、别贵贱(2)别亲疏(3)别性别、别年龄、别职业、别民族3、传统服饰的教化功能(1)皇帝冕服十二章的纹样。(2)官服,尤其风宪官官服前贴獬(xiè)豸(zhì)补。(3)在民间,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化作用亦随处可见皇帝冕服官服4、传统服饰的观赏与审美功能服饰的观赏功能,是从服饰的实用功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服饰的审美功能是推动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它表现在:A.服饰本身的美。这主要体现为形式美。B.衬托人体美。它要修饰打扮自己,或掩盖不足,或锦上添花。C.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服饰改变着人的年龄、气质、风度,塑造着人的不同形象。五、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构成(了解)(一)头衣上古贵族的头衣有冕、弁(biàn)、冠三种。一般平民通常的装束是留全发,上罩头巾。这种头巾又发展为帻(zé)。幞头胄凤冠笄簪皮弁幞头九龙九凤冠唐代四蝶银步摇(二)体衣:衣裳1、衣的部件衣的变化除长短之别外,主要在于领、襟、裾、袖、带的不同。2、衣的种类秦以前,除冕服外,惟元端与深衣二种服饰用途最广。此外,还有袍、衫、裘、襦(rú)、褐(hè)、直掇、褙(bei)子、裳、胫(jìng)衣(即裤,古写成绔(kù)或)、穷绔(又称)、“裤服(夹衣)”、犊鼻(古代的短裤)。红旗袍会员注册红白襦裙(三)足衣足衣,指鞋、袜之类,是一种古传的习俗。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诗经.小雅.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屦,是草鞋之类,穿草鞋的习俗在今天各民族中还很流行,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除草、麻、皮等原料可以做鞋外,木制的鞋为木屐。木屐在古代是平常穿用的,现在除少数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仍穿用木屐外,大部分地区作拖鞋用。现在丝袜流行的是布鞋、皮鞋、靴子等等,真正作为足衣的是包脚布和袜子,包脚以后穿鞋,在北方农村比较流行,特别是冬季,穿靴之前,先用包脚布裹脚,然后穿鞋,以防冻伤。木屐(四)装饰(佩饰)装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要求。可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三类。头饰除发型变化外,还佩带各种首饰。头饰除美观外,有时还含有特定的意义。比如和人生仪礼很有关系。衣饰,一般多为领口、袖口、襟沿、下摆加边。腰带除用彩绸制做外,还有绣花腰带、皮腰带,其用途除系扎上衣外,还可佩带各种饰物。鞋的装饰一则美观、二则求实用。妇女的鞋面上常绣以各种花卉和图案。男式皮靴,如藏靴,蒙古靴的缝制,在款式上也很讲究。头饰绣花腰带蒙古传统靴补充阅读资料:(一)汉族服装的特点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1、五种正色。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2、神秘的中国术。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3、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练、概括,抽象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资料来源中国民俗网。(二)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1)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穿敞领少扣的衣服便于海上捕鱼;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纪欧洲马车夫的装束,开衩是出于骑马的考虑;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衣袖沿上的三颗钮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便于水手捋起裤腿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2)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法语,意为紧身全体的衣服)。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法语,现代西服背心的前身),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法语意思是紧身的长及膝的半截裤)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3)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从。(4)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5)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
本文标题: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8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