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训练
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训练宝安中学周朝阳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chi,只)倍蓰(xi数倍),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雍正诏谕(1724)材料二:土司之间为了夺土地、人畜、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冯尔康《雍正传》材料三:东川虽已入流三十载(指雍正前的小规模改流),仍为土目盘踞,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魏涛《圣武记》卷七材料四:清政府在改流地区,变革赋税方法,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土民所受的剥削比以前减轻了。(改土归流后)于府县设学,府学设教授,额取文武童生各十二名,保靖等县各设训导,各取童生八名……——冯尔康《雍正传》材料五:至于客民盘剥,差役吓索,历来扰苗之大者。今则于苗、(汉)民交界处设集场,限期贸易,官弁监之……苗之气息也渐驯矣。然不申之以教,其心犹为格也,故添修苗馆若干处,延师教读……则礼仪而匪僻消,苗与汉人无异。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土司制度的弊端,归纳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主要措施,说明其主要积极作用,并略加评析。(整理成文,字数不要超过250字)2、以两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进步。(8分)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分)3、阅读下面表格资料:(共12分)表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表二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8%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经济经济05.8%回答:依据上述表格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4、概括指出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主流思潮,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俄国(1851年)约590093%7%美国(1850年)约230087%13%回答:(1)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2分)(2)比较统计表中列出的各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3分)(3)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7分)6、概括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西欧和亚洲政治、经济总体发展的特点,(10分)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1、答:土司制度妨碍国家统一,破坏地方经济发展,任意残害百姓,不利社会安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2分)雍正帝大规模地实行改土归流,即由朝廷改派流官取代土司直接统治(1分);改变赋税征收制度,实行按田亩征税原则(1分);在府县设学(1分);在苗汉交界处设贸易场所(1分)。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1分);减轻了人民负担(1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1分);有利于民族融合(1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分)2、答:进步:两汉时创造了灵活多样轮作、间作、套种方式,如南方的双季稻、汉水流域的稻麦轮作方法。(2分)隋唐时,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两年三熟耕作制在南方推广。(2分)明清时,推广植棉,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还引进高产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提高粮食产品,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形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立体农业雏形。(2分)认识:提高土地利用率,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值得现代农业借鉴。(2分)同时,古代在开垦土地时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必须吸取教训。(2分)3、答: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①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6分)②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6分)4、答: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主流思潮是: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6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指导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指导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行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和鼓动作用。(2分)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分)5、答:(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2分)(2)英国人口中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其他各国。法国、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但水平与英国有较大的差距。俄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没有展开,农村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仍处于绝对优势。(3分)(3)原因:英国于194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通过推行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3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法国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美国独立后,南方存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也使大量人口无法自由从农村城市流动。(3分)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分)6、答:西欧的特点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议会制度和政党政治得以完善;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分)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2分)亚洲的特点:政治:主要国家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除外);亚洲开始觉醒;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了反帝反封斗争。(2分)经济:经济上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输出市场及原料产地;主要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受到阻碍;只有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工业革命,向帝国主义过渡。(4分)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普遍建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亚洲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腐朽的封建制度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2分)
本文标题: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26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