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高二语文晋灵公不君课件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左传》全文共196,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箪橐戟弑诒érfánzhìběnliùgǔnquēChúníyìnsǒuáodāntuójǐshìyí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段:写晋灵公不行君道及大臣们对他的劝谏;第2段:写晋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尽;第3段: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被提弥明识破,提弥明战死;第4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第5段:故事的尾声,解释“赵盾弑其君”缘由。①不君:不行君道。②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③宰夫:厨师。胹,煮。熊蹯,熊掌。④寘诸畚:把它放在畚中。寘,同“置”,放置。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寘诸畚④,使妇人载以过朝。第一段译: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⑤,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⑥,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⑦。’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⑧。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⑨。’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⑩。”⑤不入:不采纳,不接受。⑥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⑦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荡》。靡,没有谁。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⑧赖:依靠。⑨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衮,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⑩衮:指君位。译: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有始有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犹不改。宣子骤谏(11),公患之,使鉏麑(12)贼之(13)。晨往,寝门辟矣(14),盛服将朝(15)。尚早,坐而假寐(16)。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7)。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第二段(11)骤:多次。(12)鉏麑(chúní):晋国力士。(13)贼:刺杀。(14)辟:开着。(15)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16)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7)主:主人,靠山。译:晋灵公还是不改过。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厌烦他,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第三段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8),伏甲(19),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0),趋登(21),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2),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3)。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4)。(18)饮:给……喝。(19)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0)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21)趋登:快步上殿堂。(22)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23)嗾:唤狗的声音。獒,猛犬。(24)死:为……死。译:这年秋天九月,晋灵公设宴赐赵盾酒喝,埋伏了武士,准备攻击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喝酒,超过三杯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利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初,宣子田于首山(25),舍于翳桑(26)。见灵辄饿(27),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8),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29)”,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0)。”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1),寘诸橐以与之(32)。既而与为公介(33),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第四段(25)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26)舍,住宿。翳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7)灵辄:人名,晋国人。(28)食之:给他东西吃。(29)宦:给人当奴仆。(30)遗:送给。(31)箪:盛饭的圆筐。食,饭。(32)橐:一种盛物的袋子。(33)与:参加,介,铠甲,代指甲士。译: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倒转武器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免于祸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就自己逃走了。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4)。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5):“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6),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7)。’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38)。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39)。惜也,越竟乃免。”第五段(34)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同族。(35)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6)竟:同“境”。贼,弑君的人,指赵穿。(37)怀:眷恋。留下。伊,此。(38)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隐:隐讳,不直写。(39)恶:指弑君的恶名。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分析三个武士的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他在《左传》中只出场了一次,不到一百字,却让人过目不忘。1、鉏麑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2、提弥明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3、灵辄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家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明确: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明确: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二、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明确: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三、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1.晋灵公不君:2.晋侯饮赵盾酒:3.提弥明死之:4.食之,舍其半: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饮:给……酒喝。死:为……死。食:给……饭吃。免:使动用法,使……免。一、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晋灵公不君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2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