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协调和转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协调和转型讲课人:吴锡辉•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2.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3.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势分析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将在互动中促进协调,在各区域主体功能强化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组成,东部沿海经济区由上海、江苏、浙江组成,南部沿海经济区由福建、广东、海南组成,•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组成,长江中游经济区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组成,•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组成,大西北经济区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组成•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1.1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1.1东部•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以占全国3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6%的地区生产总值,58%的二产增加值,57%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居四大板块之首。•东部沿海经济区以长三角为引擎,实力最强。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均略高于全国的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经济区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引擎,经济总量较大,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都占到全国的1/5。•南部沿海经济区以珠三角为引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15%左右,经济总量上不及北部沿海,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003元,是全国的1.57倍,高于北部沿海的20983元,是北部沿海的1.49倍。•上海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之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是各省市最高,并初步显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北京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上海,具有较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2.中部中部的经济实力明显弱于东部。中部以占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31%的一产增加值,22%的二产增加值,21%的三产增加值。中部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强于第二、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的0.77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黄河中游经济区为11856元,略高于不足万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西部西部的经济实力又弱于中部。西部以占全国2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地区生产总值,21%的一产增加值,11%的二产增加值,13%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2倍。大西南经济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79元,为八大经济区中最低。经济区中只有重庆超过万元,贵州仅为5000元,为全国最低。大西北经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近万元,略好于大西南经济区•东北东北以占全国8.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9.5%的一产增加值,8.8%的二产增加值,8.3%的三产增加值。东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93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板块中居第二位1.2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东部从地方财力看,东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60%,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其中,由沪苏浙组成的东部沿海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到全国的1/4。从居民收入看,除河北的城市居民收入和海南的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各省市的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于全国各省、直辖市的第一、二位。从能耗情况看,除河北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各省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中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9%。中部各省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游经济区的能耗情况有三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游经济区则只有一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工业增加值利润率为全国的0.9倍,黄河中游与全国平均持平,长江中游则低于全国•西部西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3%。其中大西北经济区仅占2.7%,为八大经济区最低。各省市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接近全国平均,为西部最好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除重庆和广西外,其余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高幅普遍较大,宁夏为全国的近3倍,西部的能耗情况在四大板块中最差。西部的工业增加值利润率与全国持平•东北东北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8%。东三省的城市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东三省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利润率除黑龙江较高外,其余两省均较低。1.3各地区的需求情况•1.3.1东部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代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东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51%、54%、89%,优势地位明显。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三大需求均较高。广东的出口为2381.6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省市,占全国的近1/3•中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23%、23%、3.8%;西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15%、13%、2.7%,其中大西北经济区所占比重均在5%以下,在八大经济区中居最低;东北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8.7%、9%、4%。这三大板块与东部相比在需求尤其是出口方面差距较大1.4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1.东部东部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6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67%;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74%。北部沿海经济区因为拥有北京这一全国科技中心,各项指标均较高。R&D经费支出为708.7亿元,占全国的29%,其中北京为382.1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为649.1亿元,占全国的42%,其中北京为489.6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为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16%。东部沿海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也较好。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6%、26%、2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上海、江苏、浙江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均较高且较均衡。南部沿海经济区除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外,各指标在全国也都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专利授权数较突出,占全国的25%。广东的地位突出,其中专利授权数为3.69万项,在全国各省市居首位•其他板块其他三个板块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从R&D经费支出等总量指标看,中部要高于西部和东北,西部中的大西北经济区创新能力最为薄弱;东北的创新能力指标优于西部,但因省份较少总量不及中部2.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21世纪,我国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一步步完善。其推进思路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显然,东部地区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将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预计“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这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构想;二是引导东中西互动。在互动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正是由于存在差异,才有可能在互补中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并在分别发挥出差异化优势基础上,各区域都更上一层楼,同时达到整体上的飞跃。2.1东部地区以“率先发展”促协调•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随着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减弱,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遭遇发展瓶颈,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节能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为此,珠三角和长三角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珠三角在节能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将传统产业不断向周边扩散,扩大发展腹地,区域合作从珠三角到珠港澳——大珠三角到泛珠三角——“9+2”渐次推进(泛珠三角,通常叫“九加二”,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九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过“九加二”的合作方式来达到双赢的目的。)。•长三角则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经济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不仅苏北、浙北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带动了安徽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悄然而起。•北部沿海地区,京津冀经济圈随着国家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和一些大项目的相继落户,将促进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前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珠三角改革实验区——深圳深圳着重进行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此,深圳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框架。•深圳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的步伐也很快。该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轴。2006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9.4%、9.09%、5.6%、6.66%,比2005年分别提高1.8、0.09、0.1和0.56个百分点。•2.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上海加快了国家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为此,该市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浦东新区的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四个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另外,我国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成为我国必将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风险很大的一步。要稳定地走出这一步,需要金融业的深度改革与创新。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在探索金融创新上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年,上海石油交易所在浦东正式营业,中国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在浦东成立,全球最大再保险市场机构——英国劳合社——的分支机构落户上海。2005年和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0.5%和50.6%,是各省、直辖市中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实现“三、二、一”结构的直辖市。同时,上海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上也着力非凡。浦东新区开始实施科技发展“聚焦张江”战略,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3.北方第三增长极的两大亮点刚刚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滨海新区定位为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力图使天津滨海新区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在未来十五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2006年是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其发展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趋势性特点。•第一,许多大项目纷纷落户,渐显投资聚集效应。•第二,2006年新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比如空客A320总装项目•第三,天津滨海新区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的大胆创新浮出水面。•第四,天津滨海新区呈现
本文标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协调和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3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