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辽沈战役”之我见——从“辽沈战役”看人心所向的重要性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和所有在历史舞台上必不可少的过渡性事件一样,辽沈战役的打响为中国解放战争的顺利结束做了最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从夺取锦州到会战辽西再到攻占沈阳,每一役都是国共两党斗智斗勇的大舞台,每一役的胜利都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自古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诗句来描写看到兄弟阋墙时的痛心疾首。同为炎黄子孙,却还是为了争夺国家大权兄弟残杀。其实回想起解放战争的惨烈,心里总是会揪得厉害。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永不停歇的,作为对所有中国同胞负责,对祖国大好河山负责,中国共产党不能将国家主权交给一个企图靠卖国来稳固自己地位的党派,哪怕这样的坚持必须要用血的代价来换取。于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了全国各族人民重托的情况下坚决向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掷出了解放全中国的炮弹。而辽沈战役在这场必然胜利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它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并非偶然的巧合或者天公作美的侥幸,它的胜利是必然的。或许国名党曾经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优势,拥有超过共产党三四倍的兵力,可惜在一个完全不和、指挥错误的党派领导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也是必然的。对于辽沈战役,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国共两党在战略指挥上截然不同的差别。在东北,蒋介石安排了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指挥,辖有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可惜却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内,尤其长春、沈阳的补给甚至全靠空运。时间不长或许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一旦僵持起来,国名党这样的部署势必首先失掉先机,只要共产党随便派个小分队就可以截掉国民党的空给,国民党的三大战略地区将失去其二。当然战争相持时间越长,损耗自然越大,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所以国民党希望速战速决,共产党也希望速战速决。可惜两党的军事指挥力量悬殊太大,国民党在企图速战速决的同时已经开始慌乱了阵脚,尤其以1948年3月起就一直持续的国民党内部指挥集团之争最为激烈。“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廖耀湘等东北将领也大都支持卫的方案,而反对蒋的计划。至5月初,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卫当然不同意,并派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和参谋长赵家骧等人代表他赴南京见蒋,申述利害。但蒋介石的意见仍然是急于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第53军与第6军之207师守沈阳。其余各军及特种兵团(战车、炮兵、装甲车、骑兵等)统编为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随时准备行动。卫立煌怕廖耀湘将沈阳主力拉走,坚决反对,于是这个机动兵团始终未能成立。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尚无决策,蒋、卫仍然在为打不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不休。”——摘自百度百科《辽沈战役》都说战争胜利最重要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说,国共两党处于同期,地利上国民党已经由于战略地区的分割而失了优势,而在最重要的人和上,国民党居然还能因不同的战略方案争论不休,迟迟悬而不决。还没齐心对外,内部自起纷争,最搞笑的是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的方案居然没有将领愿意接受,反而都大跳起来与他叫板。我想这不单单是蒋介石军事指挥能力欠缺的有力证明,更是他人格魅力缺失的最好反证。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几次三番置家国利益不顾,却反复挑起与竭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企图在共产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日本侵略军身上无暇他顾的时候击垮共产党以获得他在中国的统治权利。这样一个可以完全丢弃国家只为自己的党派,又如何可以人心所向?而这仅仅是个矛盾酝酿的开端。当蒋介石集中精力应付华东野战军9月16日发起的济南战役时,已是顾了救济南,而顾不了援东北的局促境况,此时的蒋介石只有令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直接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又坚决反对这一案,认为锦州之围应由关内出兵直接解决,解围后与锦州部队会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击前进。因为没有实施蒋介石的战略方针,蒋介石恼羞成怒地安插顾祝同到沈阳督战卫立煌执行蒋的命令,还授其参谋长的虚衔,妄图通过胁迫的手段逼卫立煌等将领执行他的战略安排。可惜卫立煌等将领将中国军事古语“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发挥得淋漓尽致,顾祝同没了办法,只得无奈地回到大本营向蒋介石打小报告,声称:“东北负责将领不服从命令,不愿意打仗。”蒋介石听了这话自然怒从两边生,于是亲自赶赴沈阳,企图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解决掉东北不服从命令的一众将领,可惜他的急惶而至虽然让部分将领在口头上从了他,但他们心里是不是真的服了气,到了战场上是否真能全力以赴却是不得而知。尤其当面对廖耀湘关于这次战略方案的疑惑时,蒋介石竟然为了隐瞒事实而用起搪塞的手段,对廖耀湘解释说:“这是从战略全局考虑的。在撤退东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给东北共军一个大打击,一定要来一次决战,否则华北就有问题,将来有机会我再同你讲。当大将,一定要顾虑全局,你应该顾虑到整个局势,好好努力完成这一次任务。”而且,不知道蒋介石是不是对辽沈战役国民党必败的结果有了先见,害怕被无眼的炮火殃及,竟于三日后匆匆协同几个军政要员逃离了沈阳,将自己安排在东北的所有军队弃置不顾。战略决策的错误,没有与兵士们同生共死的气魄,这样一个懦弱窝囊的指挥官又如何能够带领军队取得胜利?反观中共,从林彪领着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僵持开始,军事指挥内部一直处于最和谐的状态,尤其毛泽东同志及时下达了最好的军事战略部署方针,让其下的将领可以甘心的接受服从,没有任何异议的履行。甚至当林彪有了与中央不和的战略考虑时,中共内部也没有因此挑起矛盾,中央反而给林彪空隙让他自己通过审时度势来纠正战略失误。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中共在军事部署上,可以这样明确清晰地让每一个将领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这和现代最先进的用人策略完全不谋而合。因为1+1也可以创造出大于2的效果,只有这样上下一心的军队才会发挥最强大的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件中立于不败之地。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应该归功那些为了这次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更应该归功于指挥者最正确的军事指挥,归功于每一个团结在一起的兵士。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好了第一枪,而后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当然不会落于其后,这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终于换来了中国的全面解放,让处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们终于可以摆脱暗不见天日的辛苦生活,中国人民从此真真正正的站立了起来,挺直了他们龙的脊梁。
本文标题:辽沈战役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8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