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网络经济中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与建立电子政府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张建平中央民族大学2005.12.1北京前言1978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2.5亿,贫困发生率为33.1%。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中绝对贫困人口为260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贫发生率为2.8%,反贫困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1、经济高速增长1979-2004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4%,作为最大的发展国家,高速增长成为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不仅高于日、美、EU,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超过1.6万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GDP增长率(%)024681012141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世界各国・地域实际GDP增长率第一产业20744亿元、15%第三产业43384亿元、32%第二产业72387亿元、5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程加速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高技术含量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上升。200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010203040506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1978~2003)28.728.926.725.323.317.715.513.312.211.444.943.442.943.78.310.816.619.621.645.30%10%20%30%40%50%60%70%80%90%100%19931995199820002002资源性低技术中技术高技术(1993~2002)科技含量不同的产业构成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推移17.919.423.726.226.426.927.528.028.529.030.531.933.434.836.237.739.140.5051015202530354045197819801985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城市化率(1978~2003)3、对外开放成绩卓著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11548亿美元(出口5934亿美元,进口561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7%,远远高于6%左右的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长率,亦高于美国、日本、EU、、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和韩国,成为世界贸易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200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比上年增长%进口额比上年增长%香港地区100932.31186.1日本73523.794427.3韩国27838.462244.3东盟42938.763033.1欧盟107236.970128.8俄罗斯9151.012124.7美国124935.144731.91994-2003年世界貿易額変化2002-2004年国际贸易推移(亿美元)外汇储备1994年汇率制度并轨改革以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其中贸易顺差累计已超3000亿美元。2004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投资增长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超常增长。2005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幅超过1千亿美元,总额首次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4、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不足三千万人。二、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市场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建设、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制约,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另外重视教育,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也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不变价计算,1979-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一直高于GDP增长率三个百分点,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5%,即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有起伏,但基本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态势,因此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三次景气增长期的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8428.2199244.4198538.8199361.8198721.5200326.7198825.4200425.8固定资产主要投资领域及增长情况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支出(1996~2003)9071020138821172095251131433429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和来源(%)投资渠道资金来源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其他投资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199337.017.610.634.73.723.57.349.915.6199739.815.712.731.82.818.910.654.912.7200040.815.515.128.66.420.35.152.216.0200240.615.517.926.07.019.74.650.618.0200341.215.518.325.04.620.54.453.716.8按投資主体分类固定資産投資推移2000年以来按行业分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05年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私营经济的效益指标及工业增加值在总值中的份额明显上升。外资利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速度与规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億美元($)首次超过美国,除卢森堡外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受入国,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3664个,比上年增长6.3%;合同外资金额1535亿美元,增长33.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推移(单位:亿美元)长期的投资增长率在增加当期需求的同时,直接增强供给能力。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大型基础性项目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极大地改善了曾经长期消除制约经济增长的交通、通讯的基础条件。另外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增加,居民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居住条件也大幅度改善。消费增长消费的增长尽管明显慢于固定资产投资,但是总体上看,也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1979-2004年我国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5%,比GDP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2%,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元/人)稳步提高由此带动了使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居民收入水平(元/人)1978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城镇居民:3431510428362806860770384729422农村居民:134686157822532366247626222936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长率1979-200320022003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13.7%12.5%10.3%11.1%实际购买力6.7%13.5%9.3%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12.6%4.6%5.9%12.0%实际购买力6..9%4.8%4.3%6.8%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家計最終消費支出的関係(1995年基準、US$)(1990年-2002年変化)人均家計最終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长率(%、年率)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家計最終消費支出額(実質、1995年基準、US$)日本1.331.023,174,030,611,747米国2.021.676,438,099,900,000德国1.331.341,534,412,997,398英国2.772.02964,157,721,869法国1.121.43996,360,180,856中国大陆7.648.61540,907,211,139韓国4.434.98350,799,290,674台湾5.104.50215,086,063,891香港2.392.5098,057,927,219新加坡2.743.5747,137,465,721泰国3.063.4598,472,222,970马来西亚2.723.7152,937,502,752菲律宾1.270.8671,455,893,135印度尼西亚4.212.62158,686,680,696新世纪经济增长的特点2001年以来新世纪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7.5%、8.0%和9.1%,9.5%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加快,GDP增长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而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则是拉动第二产业增长逐步加快的根本原因。初步估算,2003年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2004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61%。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障制度的弊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乡分割,在农村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城镇中的社会保障局限在全民所有制领域;城镇中的社会保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则以“单位”保障为特点,形成了“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三位一体的格局。劳动者保障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所就业的单位。l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多种所有制发展的需要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进行了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l1993年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l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的要点是:养老金由企业和员工双方缴纳。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从4%起步,逐渐增加到8%。全国各类企业统一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所缴纳的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不足部分,从企业缴费中拨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市无着落人员救助条例》颁布和实施,中国社会救济制度建设完成了重大跨越,在扶贫解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会保险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的基本框架正在建立和完善;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省级统筹和调剂。社会福利则正在从“暗补”转为“明补”,从隐性化走向显性化。养老保险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5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225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103万人。全国共有离退休人员4675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258亿元,其中征缴收入3585亿元,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22亿元,地方财政9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3502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975亿元。第一次实现了全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2004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8万人,全年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85亿元。全国共有22
本文标题:网络经济中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与建立电子政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