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国共产党90 年来领导人民群众
收稿日期:2011-04-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群众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研究”,课题批准号:10JDJNJD035。作者简介:黄芳(1986-),女,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戴钢书(1954-),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黄芳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54)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较大自然灾害,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着手将执政党建设、灾害管理和时代需要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进行归纳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已纳入党史党建和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视野,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提升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突出问题。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然灾害;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2(2011)03-07-03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度。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发生了多起旱灾、水灾、虫灾、震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如1928-1930年的旱灾是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旱灾,涉及华北、西北、西南13省,受灾人口1.2亿,饿死人口300万以上,人食人不绝于途。1942年河南、安徽两省大旱,继而蝗灾,河南省灾情较重,安徽次之,其中豫东最为严重。在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闹革命的同时,也在一定区域内领导人民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在人民群众同上述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起的组织动员、出谋划策、率先垂范作用等。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1961年不仅出现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更是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如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乃至后来的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灾、2003年SARS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在经历了这些大的灾难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应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强大政党。而在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也总结了大量的防灾抗灾与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一加强灾前的预防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90年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加强灾前的预防准备是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工作。加强灾前的预防准备要从提高全民灾害意识,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预防预报,完善各种防灾减灾系统三方面入手。(一)提高全民灾害意识灾害意识就是平时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及灾害即将发生以及灾害发生后对社会生活条件破坏,物质生活条件的急剧恶化,大量人员伤亡,大量财物被毁,社会正常秩序被打乱和灾后重建的客观事实,这些变化反映在人们心理上思想上,便形成了在灾害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提高全民灾害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灾害前的防灾意识。灾害前防灾意识是在灾害尚没发生之前就有了预报、防灾、减灾的警觉。第二阶段是灾害过程中的坚韧意识。首先,要最大限度减小人们在灾害过程中消极的灾害意识,因为灾7害往往使人们的意识一下子降到求生不能的地步,这时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就会丧失。其次,要消除灾害发生后消极等待救援的思想。灾害发生后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遭到破坏,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灾民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最关键的就是继续生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坚韧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对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二是防灾抗灾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树立治理灾害的大系统观念,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念上去治理各种自然灾害。(二)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预防预报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对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预知能力的。依据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人类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进行前期的预测已经成为可能。当然同时应该注意到,人类在现阶段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对一些灾害的预测信息的处理判断是不完全准确的,突发性灾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应该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多多学习,加大科技、资金、人才等的投入力度。搞好重大自然灾害预防预报工作。重大灾害的预报预防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完善各种防灾减灾系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将大大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可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比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执政使命尤其艰巨。第一,制定统一的国家防灾减灾基本法。由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复杂性,每次发生自然灾害,必有次生灾害的发生。运用我国现行颁布的防灾方面的法律,在处理次生灾害时,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国急需有一部综合减灾法来应对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在法律的制约及保障下,可以使防灾减灾行动更有效率和更规范。第二,建立统一的国家防灾减灾管理部门。比如建立一个中央的防灾减灾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负责协调各涉灾管理部门的工作,将目前分散的各单项减灾系统统一起来,负责培养专门的综合型灾害救援专家,对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分析,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第三,修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防灾建筑。在目前开展的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中,一是要重视防灾结构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二是要重视施工质量,再完美的设计,如果施工质量缺失,还是抵御不了重大自然灾害。当前我国已具备构建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建筑结构的技术,应大力推广发展这些建筑模式,提高建筑物的防灾减灾能力。二强化灾害救援过程的能力与手段自然灾害发生后,为了灾害救助更有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灾害应急救援过程的能力与手段是十分重要的。(一)提高灾害救援一线专业人员的能力第一,提高救援人员的人文精神素质。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救援人员在实施救援中,要树立生命价值意识,要千方百计提高生命救援的成功率。它要求救援人员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都要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抢救每一位被救人员的生命。第二,提高救援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自然灾害救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复杂性和偶然性,这些特点要求救援人员能够以快对快,迅速出动,正确判断险情,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因此,救援人员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第三,增强救援者吃苦耐受的心理素质。自然灾害救援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救援者必须担负着艰巨的任务,面对各种凶险的情况,每名救援人员都必须有过硬的技能和绝佳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有必要设置一些超常规的训练课目,从体能、技能、智能等方面磨炼救援人员的意志,提高他们生理、心理耐受力的极限。(二)提高现场急救医护人员灾害救援的能力现场急救与平时医院急救截然不同,这就对现场急救医务人员有特殊要求。第一,现场急救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多学科跨专业能力。重大自然灾难突发时,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最多数量的幸存者,这就要在灾后早期对伤员展开损害控制性救治,要对可预见的次生灾害采取预防控制,对群体创伤应激心理综合调适等。现场救生是在展开救治和保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以最少的力量,救出最多的人,因此,需要最先到达的人员应是多学科跨专业而非某个专业的专家。第二,现场急救要求医务人员要具有战时救护医疗的能力。现场急救要求医务人员与营救人员共同评估现场风险、制定营救计划,利用转运设备快速运送伤员。因此,现场急救要求医务人员平时要接受专业训练,掌握风险评估、伤检分类、紧急救治、通讯联络8等综合性的灾害救生技术。三科学拟定和协调实施灾后重建措施(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灾区重建的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在灾后重建中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落实,在防灾救灾工作中将其转化为科学重建观。灾后重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之路。首先要有科学的重建规划。一是生活基础设施的重建,二是产业结构的重建,三是文化精神的重建,继续为文化繁荣和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灾后重建任务重,时间紧迫,要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必须统一规划,协调统筹,科学组织。这就必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集中领导,依靠各级党政组织的行政实施,即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要求,认真组织好政府投资、对口援建、社会帮助、市场参与、群众主体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建互动的重建格局,尤其要引导受灾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规范政府管理。凡是没有政策依据的,政府尽可能少干预,尽可能让市场自身发挥作用;当然,一旦市场失灵,甚至影响民生重建,在依赖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统一领导能力。(二)灾后重建中的城市重建历史经验证明,遭遇灾害最重、民生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城镇人口集聚区,重创后的城镇,必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做好城市抗灾重建的各项工作。鉴于国内外地震灾害历史经验对我国灾后重建的启示,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随机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做好灾后城市重建体系的规划。第一,应大力加强工程地质勘察和地震区规划工作,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为城市建设合理选址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给城市安全留下较大的隐患。同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重大建设工程的基建程序。第二,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采用适宜和成熟技术灾后重建应坚持规划先行,加强上位规划对下位规划的指导和约束,统筹城乡和区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合理确定乡镇重建规模和布局,突出乡镇规划特点,合理确定重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第三,灾后重建应以规划为依据,做到科学有序,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灾后重建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应急措施和长远建设相结合,以解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三)灾后重建中的心理重建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带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会给人民群众的心理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结构的核心,引导灾后重建中的心理重建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各级要储备和培养救灾专业队伍的专业人员储备库。灾难一旦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救灾专业人员奔赴抗灾第一线,他们的出现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灾后心理的重建。第二,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最近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日本国民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良好心理素质,说明日本政府平时比较好地加强了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开展全民普及的抗震救灾教育,具有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实施的条件。第三,发挥民间组织和教会的作用。历史经验还表明,中国在遭遇灾难的时候,除了党和政府的救助外,更多时候是靠人与人之间自发的本能的相互关心帮助。一些平时较为隐形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和一些宗教教会组织,及时地与民众一道开展救助活动,对于政府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安抚作用,宗教组织和民间组织的救助活动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给有心理困扰的人精神上以安慰,尤其对亲人丧失、灾难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恐惧感,宗教活动能较好地、较直接地点拨到关键之处。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发挥执政党组织领导、统一指挥作用的同时,也担负着组织动员民间社会各种力量的社会责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一次证明了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共同目标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及时地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全面落实灾害重建任务,最终战胜自然灾害,重新树立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参考文献: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90 年来领导人民群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8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