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龙岩九中江瑞涛2015-12-21于龙岩一中分校——我的课堂教学主张一线老师的困惑一线经常听到对教学评价的五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是来自教育高层主管部门和媒体的素质教育,这种声音比较高调、比较抽象,不好操作。二是来自教育基层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应试教育,这种声音比较务实,容易操作。三是来自社会舆论的精英教育,这种声音只管你考几个一种、几个二中。四是来自家长的攀比教育,这种声音只管我孩子进步了没有,为什么人家能考上、我孩子不能考上,人家能考上好学校、我孩子不行。五是来自孩子的需求教育,这种声音很实在,但有很脆弱。种种声音使老师难以招架,有力不知往哪使!我不反对“应试教育”,因为其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让老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循。尽管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存在就是硬道理”。我反对把“应试教育”当作检测、衡量教育教学成果的唯一指标,当作教育的一种寄托。因为“应试”所能检测的知识是有限的,检测的能力是单一的,体现的情感、毅力和合作因素微乎其微,无法体现复杂多变和发展着的社会现实。所以我崇尚“素质教育”;崇尚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从生活出发、从周边的自然界出发的教育;崇尚务实的、草根式的教育。比较诸多教育理论,我更加崇尚陶公的教育理论。“不知陶行知,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我崇尚陶公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多么高的境界啊。“爱满天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多么平易近人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多么实在啊。“小先生制”,多么实用啊;“生利教育”,多么务实啊。“解放学生”,多么民主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多人本啊数年来,我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几个做法与体会。您看:首先要把心用上第二爱满课堂2.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差生。2.2挖掘爱的素材。2.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2.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第三生活即课堂3.1生活即《生物学》。3.2卫生保健即《生物学》。3.3农业生产即《生物学》。3.4自然界即《生物学》。3.5草根的实验观。第四教学做合一第五践行小先生制5.1小组合作学习。5.2分享学习。第六“生利”教育陶公的伟大是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满天下”谱写了“生活教育理论”。陶公的信仰对办好人民教育具有垂范价值,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首先要把心用上当然,相比陶公奉献我更推崇鲁迅先生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推崇“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作为职业老师首先要有“草”、要有“水”,然后才能谈对教育的“奶”和“报”!虽然说老师你要忍得住寂寞、忍得住贫穷。但是老师不是神,他需要最最基本的生活和办公条件,他也为人父母、为人之子和为人之夫(妻)呀。我在践行着“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爬天马山、走石锣鼓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起了”。做人吗,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第二爱满课堂我无法达到陶公的境界。但我努力、尝试着:在生物课堂播撒爱的种子,以我对学生、对生活和对生物课堂的爱,去感染、熏陶和呼唤孩子对父母、对生活和对社会的爱。老师的爱是感染的手段,只有学生的爱才是教育的目的。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差生。学生有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的强弱优差之分。老师痛爱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对差生“一带而过”、“心不在焉”,对他们的“闪光点”熟视无睹,对其缺点错误耿耿于怀。差生难得老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你能点明其“闪光点”和进步之所在,及时给以鼓励、给以爱的呼唤,那肯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学生给你贺卡、发短信或微信,是希望你接受他的一片心意。收到后应该回一声“谢谢”、互赠礼物或再借机鼓励学生一番。“差生”往往是暂时的,是注意力不在“点”上、知识储备不够、信心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所以他对课堂问题搞没懂,是一种“未开发”状态。这时候特别需要激趣、点拨和开发,需要关心、呵护和爱。2、挖掘爱的素材。人和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有时情感有惊人的相似性。就连植物,也为了“活”,为了“活”得更好!八年级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父母恩)素材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与学生一起游玩东肖森林公园,看到倒下二十几年的古树竟然还活着,为什么呢?“活”是古树生存的硬道理,再苦、再累都要活下去,这就是对生命的“爱”。你说某大学的某学生轻生跳楼自杀,你看他是否连植物都不如呀?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初中生物课本有许多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把它人性化处理以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作为一个弱女子出门,你会选择怎样的服饰?是炫耀还是隐藏?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你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可?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我在默默得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学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尤其是对哪些所谓的“差生”,把在学校、在课堂对孩子的爱带到社会,直到永远。反过来他会对你的爱进行正面的宣传,特别是对他的左邻右舍、弟弟妹妹甚至子孙辈进行宣传,这就是教育的正能量。生活即课堂”其内涵是:生物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物教材源于生活的衣、食、住、行和医的等方面,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或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可以走出去,接触大自然,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1、生活即《生物学》。生物学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动物的运动,举了鸭和鸡的运动方式的区别。鸭爪与鸡爪之别是鸭爪的趾间具有“膜”(生物学上称之为蹼),鸭毛与鸡毛之别是鸭毛具有由鸭子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所以鸭的划水和浮水,是天生的,游泳是它的本能,生来就会、不学就懂。对鸡而言,游泳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作为鸡,你为什么一定要与鸭比游泳呢?第三生活即课堂2、卫生保健即《生物学》。生物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和看法是在理想状态下总结出来的,往往缺乏考虑外在因素,强调的是保健、保护的理想状态,缺乏锻炼的现实一块。如:咱们的家长多会跟孩子灌输卫生常识:食物要干净、要煮熟、吃东西要洗手等等饮食文化;寒冷要多穿衣服;感冒了要及时吃药。没错这都是课本所能找到的生物常识。但是它这是出于对孩子“保护”提出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在许多场合是没办法做到,也不一定要做到。我常常从反面的“锻炼”角度进行宣传,“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寒冷时多动一动多吃点辣的就热起来了;感冒时多喝一点开水,一段时间后就好了。实际上我的“锻炼”观的有理论根据的,就是免疫力的理论。只有把握好“保护”和“锻炼”的平衡点,身体才能真正的健康。又如:关于膳食的描述,课本是“细嚼慢咽”、不吃“硬的、冷的、酸的和辣的”东西,每餐的食物都要有“谷”,“蔬、果”,“肉、鱼、蛋”,“奶、豆”,“油”类。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或根本做不到这样。难道“虎咽狼吞”就错?难道“硬的、冷的、酸的和辣的”东西就不能吃?膳食平衡一定是每餐,每天一平衡不行?每周一平衡不行?其实生物的许多描述只有在生活在、在自然界中描述才能完整。3、农业生产即《生物学》。农业往往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学习生物从农业为突破口比较容易。但是作为城区学校很难有农的环境,为此我尝试着“植物无土栽培”和“一米菜园”,让学生自行培养、自行管理和自行观察。从栽培植物中去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体验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体验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自然界即《生物学》。初中生物学实质上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鸟和兽等。你如果把学生封死在课堂上,那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死课堂。为此必须把生物课堂带到自然界中去。为什么黄山的松树会长成“黄山松”呢(因为悬崖峭壁,受单侧光的影响,是向光性的结果)?为什么天马山中的树会长得很“直”呢(因为争夺阳光、争夺空间的结果)?5、草根的实验观。“草根”就是来自基层、源于生活而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什么是实验呢?实验一定要在实验室做吗?课本要求做的才是实验吗?我想不一定。生物实验源于生活,可以“吃出学问来”。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可以通过吃龙岩湿烤花生完成,并进行乡土教育。“剥”(壳即果皮)、“戳”(种皮)、“掰”(子叶)、“瞄”(小苗,胚芽、胚轴和胚根)。吃茶叶蛋“剥”(卵壳)、“挑”(卵壳膜)、“掰”(卵白)、再“挑”(卵黄膜)、“捏”(卵黄)、“看”(胚盘)。“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都是生物实验呀。生物实验不一定要刻意去做。因为在家里、在野外的原生态,只需留心观察、精细分析就能得出结论。因为有些实验的实验材料在家里、在野外的原生态就有,所以“顺手做”是应该生物实验的一种模式。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只需把家里买回来的豆芽,拿出少许一部分放在窗台用透明的玻璃杯盖住,一部分放在窗台用不透明的玻璃杯盖住,经过一到两天后可以观察到透明的玻璃杯盖住的豆芽变绿色、不透明的玻璃杯盖住的豆芽不变色,从而得出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结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一方面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事为中心,这个中心就在实际生活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在推崇“终身学习”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时代已经过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常流水。”的时代已经到来。第四教学做合一龙岩市新罗区的课堂“三导式”教学,把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片段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点、能力要求的方面都展现给学生,分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自学。一来解放孩子的头脑,自行探究,大胆想象和思考。二来解放孩子的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三来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去拓展。四来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自己阅读,培养观察力和阅读能力。生物实验是要“学后做”,还是“做中学”?在没有安全压力下,可以尝试,老师不讲述、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通过对失败的总结而获得实验能力。所以要减少“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练习使用显微镜规定的动作要领特别多,能否在不影响安全、不损坏器材放弃一些规定,如用左眼观察物镜、怎么对光、观察标本放在通光孔的中央等。当然降低镜头时要用双眼注视目镜、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怎么拿镜头等只能是“规定动作”了。尝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教学是“演绎”还是“归纳”?试误教学法:尝试——失败——学习——再尝试——成功我们的孩子在认知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先知、后知、无知与不知”的差异别。“先知”就是老师还没有说、还没有要求或说后、要求后他就知道就懂得;“后知”就是讲过多遍、要求多次和练习做过过多遍才知道才懂得;“无知”就是对老师的说辞、老师的要求尚未清楚尚未懂得;“不知”就是不想知道,是一种“抵触”、一种“排斥”。我认为“后知”“无知”好办,“不知”是难题。“小先生制”,就是先知传后知、带着做、或互教互学。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注意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是个很好的方法。第五践行小先生制1、小组合作学习。目前龙岩市新罗区强力推行课堂“三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课堂“三导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这个小组就必须有个“小先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即知即传,用一个先知(优秀生)带动一个后知(差生),开展比赛,看哪一对进步更快。到了八年级下学期上复习课时“小先生制”就更好用了,由“先知”带“
本文标题:我的课堂教学主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99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