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审视
第15卷第11期2008年11月体育学刊JournalofPhysicalEducationVol.15No.11Nov.2008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陈晓英22(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对训练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进行了比较后发现,两种理论的冲突点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运动员是否适应新的参赛机制和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生物适应性以及训练理论模型适用的训练范围上;而对两种理论的辨析与思考,得出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脱节的原因是训练理论模型的非真理性和训练理论模型的经验化。关键词:运动训练学;训练周期理论;板块训练理论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1-0088-04ReviewoftheperiodicaltrainingtheoryandsectionaltrainingtheoryCHENXiao-ying(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Chongqing400065,China)Abstract:Bycomparingtheperiodicaltrainingtheorywiththesectionaltrainingtheory,theauthorfoundthatcon-flictsbetweenthetwotheoriesmainlyfocusonwhetherhighperformanceathletesareadaptivetocompetitionpar-ticipationmechanisms,biologicaladaptabilityofevenspecificabilityofhighperformanceathletes,andthescopeoftrainingtowhichtheoreticaltrainingmodelsareapplicable.Hence,theauthorcontemplatedanddissectedthetwotheories,andconcludedthatthereasonsfortrainingtheoriestodeviatefromtrainingpracticearetheuntruthandexperientialismoftheoreticaltrainingmodels.Keywords:scienceofsportstraining;periodicaltrainingtheory;sectionaltrainingtheory收稿日期:2008-08-23作者简介:陈晓英(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关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安排,在运动训练计划中出现了训练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两种模式。近期在国内外学者的论述中,板块训练理论提出了对训练周期理论的挑战。本研究基于众多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成果,对这两种训练理论进行了再审视,从哲学角度进行辨析与思考。1理论背景1.1训练周期理论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Matweijew)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著名的训练周期理论。马特维耶夫是在对前苏联国家游泳队、举重队和田径队备战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以及其后至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体能类项目训练的经验理论化,进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1]。他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性、阶段性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以年度为单位,作为训练的大周期,并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的重点是不同的,而在全年的大周期中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特征。我国在该时期的各方面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因此该理论很快就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很快被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1]。1.2板块训练理论前苏联著名的训练学专家博伊科(Boiko,1988年)第11期陈晓英: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89和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1988年)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他们在大量、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Block)的训练模式。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没有从“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角度概括训练的过程,而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从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对训练安排进行了解释,同时,他们又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提出了“集中负荷效应”的训练方法,即将一些对专项成绩具有关键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素质以板块的形式集中插入训练当中,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对它的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达到专项成绩的突破[2]。板块训练是在3~4周时间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训练准备期,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在“板块”训练理论中,准备期同样安排比赛,在比赛期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昀大力量)。因为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通常训练的刺激已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3-4]。2两种理论观点存在的冲突2.1高水平运动员是否适应新的参赛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导致了比赛数量的大幅度增多,而且比赛的形式和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田径项目的国际单项比赛日益增加,各类大奖赛、黄金联赛、锦标赛等一个接一个,并且依据商业比赛的相关需求,比赛时间大大缩短,比赛密度加大、周期变短,而且比赛的形式、规模发生变化,以及各赛次与运动员的利益、资格和排名也密切相关。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强调准备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以便为准备后期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显然训练周期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制变化。运动员处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依据生物适应的原理,他们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专项性”要求也在提高,只有那些接受刺激的组织和系统才可能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只有刺激的强度超过现有的专项适应水平才能够打破原已形成的“平衡”,在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如果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仍然遵循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另外,这种长期脱离专项的训练手段和负荷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而且会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朝非专项的方向发展,导致专项能力的下降,因此,准备期运动员难以参加比赛和获得持续的参赛能力。目前,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只能达到世界一般水平,而无法进入世界高水平的行列,与我们接受传统的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影响,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而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则是依据生物适应理论,将运动训练过程理解为适应循环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专项增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有氧、昀大力量和基本技术);第2阶段为专项训练转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已经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表现出来,运动员在这一阶段可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第3阶段为目标实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使运动员储备的运动潜能在比赛中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板块训练理论由于在准备期着重解决运动员的1~2个专项能力,同时在训练的各个时期中完成不同的专项训练负荷和训练任务的转换,准备期中可以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这与训练周期理论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见表1)。表1传统的训练周期模式与板块训练模式比较训练准备特点传统周期模式板块训练模式训练负荷主要特征阶段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计划组织比赛不同训练效果综合利用各能力平行发展准备–比赛–过渡在比赛期参加集中重点1~2项素质发展阶段性突出重点发展多种板块组合在每个板块训练后参加90体育学刊第15卷2.2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生物适应性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强调长时间大负荷量的一般性训练,要求运动员多种能力的平衡发展,由于每一项素质和能力适应性提高的生物学机制具有不同步的特征,也就是每项素质和能力在负荷-疲劳-恢复-适应提高过程的时间是不同的,若每项素质和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适应性提高和保持的话,某种素质和能力就会下降或丢失(存在训练后的“置后效应”),尤其是对专项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能力。显然,这种状况对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注重根据个别重点核心能力的突出发展来安排时间,提高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其生物适应性的提高。每次课安排1~2个主要素质进行重点的刺激,连续安排几次课加深练习,达到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生物适应性水平。同时,在重点提高1~2个主要素质和能力的练习中穿插1~2个可起到调节、辅助作用的其它能力的练习,但一次课的任务昀多不超过3个,一个主要素质为主,一个为辅[3]。从生物学上的适应原理来看,单一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性提高的时间,相对于周期训练准备期强调的各素质和能力的平衡发展的时间更容易把握和控制,而这些专项的核心能力对机体所造成的疲劳主要是集中在机体局部,对机体整体疲劳的影响较小,因而产生劣性损伤可能性降低。2.3理论模型适用训练范围的针对性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产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很难对该理论适用的范围、条件、监测和指导程序等给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3]。但是,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对运动训练这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作了高度的概括,使人们透过年训练周期的划分以及不同训练阶段训练手段和负荷的不同安排,能够比较容易地捕捉到运动训练的脉络和规律,是训练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竞技体育极限化,高水平运动员间的成绩的差异通常仅为“百分之一秒”,对这细微专项能力的挖掘,必须要精确筹划、设计与监控,而训练周期理论这种模糊性在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时不具有可操作性。板块训练理论重点突出,甚至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昀低限度,通过一个个的板块结构的组合,集中地发展专项能力,解决了在一个板块结构中、板块与板块间不同负荷性质和负荷程度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有机地恢复与衔接问题。由于板块训练模式始终强调的是进行专项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因此,板块训练理论对保持高水平运动员长时间、连续比赛的能力就成为部分可测量的体能类项目重要的理论支撑。3对两种训练理论的辨析与思考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无论是训练周期理论还是板块训练理论,运动训练的实践者都希望得到它们的有益指导,因为理论是规律的真实反映,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鲜活的事实面前,有些训练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感到理论的“脱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1)训练理论模型的非真理性。通过再现训练规律原型的某种本质特征建立的训练理论模型——训练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推测的成分和假说的性质。训练原则是对训练实践中的某个基本问题及其有关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训练事实的基础上,系统地进
本文标题: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审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5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