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课文,正音解词。(3)解词:揳入:把揳子、钉子等钉在物体里面。本课指敌人控制的高地插入我军阵地。袭击: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方。潜伏:隐藏、埋伏。潜:隐藏。居高临下:处在上方,俯视下方。形容处于有利地形。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漫山遍野:“漫”是到处都是的意思。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形容很多。挪动:移动。2、读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学生质疑。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课题看,本文主要写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2、简介作者及社会背景。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故事发生在朝鲜战场上。作者是李元新同志。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邱少云的亲密战友,二级英雄。他曾和邱少云一起参加“391”高地的战斗,亲眼看到邱少云英勇牺牲的全部情况,本文是作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一九五○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国侵略军,把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在这场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被祖国人民誉为“最可爱的人”。邱少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感觉邱少云是怎样的人?2、读后讨论回答。四、理情脉络,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提示: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作为分段的界线,用“‖”标出。1、学生讨论。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2第一段(1)交待这次战斗的目的。第二段(2~3)写我们连队的潜伏情况。第三段(4~8)写邱少云牺牲的经过。第四段(9~10)写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战斗迅速取胜。五、扩展。按四段读课文,概括每段的小标题。如:可编为:(1)拔毒牙;(2)潜伏好;(3)勇献身;(4)速取胜。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2、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文哪部分最能突出反映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的中心呢?(第三段最能表达这一中心。)二、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出示思考题:(1)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他是怎样想的?(2)邱少云的思想活动是怎样体会到的?(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4)指导学生看图说说邱少云所处环境和烈火烧身时的表情、动作、展开联想说说邱少云的内心是怎么想的?(5)感情朗读,深化理解。三、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第六小节前两句思考:为什么邱少云能扑灭身上的烈火而不扑,“我”就在他附近,能救邱少云而不去救?下面学习第二段。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们隐蔽在什么地方?要求是什么?“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1)学生边读边勾画答案。(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3)小结:在生死关头,在个人与战友,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矛盾的时候,邱少云想到的是战友、集体、国家,这是多么伟大的战士呀!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呀!四、以读代讲一、四段。五、总结中心思想六、再读课文,研讨表达特点。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中心的呢?1、学生边读边勾画、批注。2、小组研讨、准备交流。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先从哪方面说都可以。(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这种写法好像是作者在给大家讲故事,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四部分是一般记叙文的构成部分。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记事完整,叙述清楚,交待明白,层次分明。(3)本文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很突出。这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主3人公是邱少云。但全文没有直接描述邱少云的语言、动作的词句。因为邱少云所在部队在执行潜伏任务,不能说话,也不能动。作者就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人物外表的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突出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那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那种忍受痛苦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4)本文语言精练、生动。没有多余的句、段,而且段段紧扣中心。4、品读好词好句。七、小结。这篇课文表达方法告诉我们,仅仅有了内容,并不能保证写出好文章;虽然内容是最基本的,但不掌握多种表达方法也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在学习本课时,不仅学习英雄的好思想,也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案 语文S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3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