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说明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迫在眉睫。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导致北宋财政困难,改革确有必要。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对应学生用书P33清单一改革的紧迫性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深化认知]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措施结果影响集中军权(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2)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1)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2)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集中财政权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2[深化认知]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清单三变法的借鉴性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比较严重。(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3.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2)严格“恩荫”制度。(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吏。(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深化认知]范仲淹以其非凡的改革实践影响当时,又以高尚的品德垂范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对应学生用书P34探究点一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史料探究]材料一“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项目景德年间(1004~1007)庆历年间(1041~1048)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导致北宋出现什么现象?3[答案]问题: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重。现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材料二……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2)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答案]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原因:“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结论形成]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探究点二庆历新政[史料探究]材料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答案]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坚持改革,勇于改革,这样改革才能成功。[结论形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4(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配套措施不到位。(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应学生用书P35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选C从“为国家守财尔”和“边境扰动……乐于输纳”可知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因此纵容土地兼并。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D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应该选D。转运使的主要作用是将地方财税运送到中央,不是去管理地方财政和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解析:选B北宋初期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但是时代要求改革,要想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B项。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冗兵现象突出D.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安全5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愈强”“岁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夏、辽对北宋的威胁,以及岁币的负担,故选D项。5.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6.《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8分)(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6分)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得出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第二小问依据“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不耻贾贩,与民争利”“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等信息分析作答。第(2)问,简评范仲淹的主张,首先依据“职田制度”“其目的是养廉”得出其主张“推行职田制度”;简评依据材料“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廉,以‘督其善政’”“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二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大官僚大地主和最高统治者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2)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7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含解析)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7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