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1.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城市环境恶化B.酸雨C.水土流失D.温室效应增强2.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以经济增长为主B.发展是第一位的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解析:1.C2.A3.B第1题,A、B选项都属于环境污染。D项中的温室效应增强与人类排放CO2增多有关,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减少,粮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的说法要具体分析,农业资源多种多样,农业类型又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不是每种农业资源都日益紧张。第3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才能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生态好转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4~6题。4.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A.资源属性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D.环境属性5.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A.增加绿地面积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D.预防和治理污染6.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观念的是()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解析:4.C5.C6.C第4题,巴伯的可持续思想就是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这显然偏重于经济属性。第5题,增加绿地面积、治理污染属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属经济可持续发展。第6题,A、B、D三项内容符合环境的观念,C项内容符合公平的观念。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称为“环境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7.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下列选择最适当的是()A.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结构升级B.发达国家不需要对此承担责任C.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D.国际贸易中要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8.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了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①发展的观念②公平的观念③环境的观念④权利的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解析:7.A8.B第7题,要解决这种“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口资源。第8题,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破坏了地区之间公平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右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9~10题。9.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①发展的观念②公平的观念③环境的观念④权利的观念3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A.K2线B.AC曲线C.AD曲线D.AB曲线解析:9.C10.D第9题,生态城市建设强调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第10题,AC、AD两曲线均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AB曲线则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下降。一、选择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材料回答1~2题。1.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A.购物时使用廉价的塑料袋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符合()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人定胜天的观点C.可持续发展的观点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解析:1.A2.C第1题,塑料袋易造成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第2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4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3.A4.B第3题,持续性原则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图中可以看出,麦田、饲料厂和养猪场为沼气池提供原料,而沼气池中的物质又回到麦田,使农田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了粮食加工、食品加工、肉类加工等,发展了经济,因此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4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所以①②说法正确;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但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把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用来制沼气,改善了能源结构,增加了生活能源,没有增加生产能源,所以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生态无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图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景观图。完成5~6题。5.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6.湖州桑基鱼塘作为一种人工湿地森林资源,目前其最大的经济功能是()A.提供水资源B.航运C.提供农副产品D.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5.C6.C第5题,环境的观念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利用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发展经济,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C对。发展的观念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公平的观念强调的是代际之间、地区之间、种群之间平等。权利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享受、利用资源的权力,该生产系统没有体现。A、B、D错。第6题,湖州桑基鱼塘作为一种人工湿地森林资源,产品是桑叶、鱼等农副产品,目前其最大的经济功能是提供农副产品,C对。利用鱼塘养殖,不是提供水资源,A错。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航运,B错。目的是发展生产,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5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7~8题。7.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合理保护C.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积累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8.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7.B8.C第7题,该岛屿各种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发展经济,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是为了保护环境,说明了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第8题,据图可知,在湖区周围并没有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而是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等高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该发展模式并没有表现出这个做法。二、综合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等资源“荒”声一片。材料二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1)据上述材料,回答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些观念?试说明理由。(2)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6(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解析:第(1)题,要求根据数据分析回答,答题时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透支”。第(2)、(3)题,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基本国情总结回答。答案:(1)①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我国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是代际之间的不公平。②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来获得少量的GDP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2)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3)人口压力大,我国的人均财富和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多和经济发展快,资源的需求量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使资源相对短缺;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居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环境危机。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8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