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辨认文字符号的能力,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语段读出来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理解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如果只能认读而不能理解,等于白读。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阅读也是一样,读多了,揣摩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朗读,就是出声的读。默读,是不出声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因为默读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机会最多,也是最实用的。精读是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咬文嚼字的一种阅读。略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又称“浏览法”或“速读法”。标准化考试,是指考试的编制、实施、记分、分数的解释等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进行的,使所有被试者考试条件一致。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本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文道统一的原则: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知行”结合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纵横勾连法:通过瞻前顾后和迁移渗透来认识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异类知识相互作用的方法。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记忆力: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仓库。思维力: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全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保持警觉、进行选择的指向与集中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卫生。概括: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归结在一起。思维的显著特性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克服两个事物概念、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设想和新的匹配关系。联想通常表现为:时空接近联想、特征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四种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是它的主要特征。直觉思维: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表现为紧张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和设想。无意注意是由注意对象本身所起和维持的。有意注意是由人的意识严格控制的,是人的意志的表现,是一种高级的注意。综合型语文教材: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配套使用。非智力因素:指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智力以外的各种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一起发挥着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效度:通常地说就是有效性。它指的是考试是否能够真正检测所要测量的内容,以及实现其预定目标成功程度的指标。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能力,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直接命题:是教师给定题目,要求学生按题作文。有全命题、半命题、隐命题等。间接命题:是教师只提供题意,不直接命题,而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代的题意自行拟题。有情境命题、即景命题等。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言编码:就是把扩展了的语义转换成相应的语词符号和句子结构,按照语法规律编排成即将说出的话语。教师自编试题考试:指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各个阶段的需要,自行设计和编制试题的考试。诊断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被试者是否具有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在教育上多用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以此作为采用补救措施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审题能力:就是正确分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以及人称等。立意能力:立意,即审题之后给文章确立主题。立意能力,也就是确定和提炼主题的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就是按照主题的需要,把所选的材料加以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国家管理的课程:全国各地中学生共同必修和语文课程,其课程门类、教育内容、授课时数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订课程标准,作出有关的指令性规定。地方管理的课程:一些地方(主要指省级)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制订较高或较低的课程标准,或参照国家教委关于选修课程的指导性方案确定本地区选修的课程,特别是职业类、乡土类的技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且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报国家教委备案。学校管理的课程:指办学历史长或办学条件好的实验学校和重点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某些课程的设置和标准的设定。语文学科课程:是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由学校安排设定的语文教育课业及其进程。包括各级各类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听话教学:实际上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提高听话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验阶段。听话能力的培养。一听话心理素质的培养P2241.听话正确态度的培养。谦虚和积极2.听话良好习惯的培养。专心和耐心。二听话专门能力的培养。1.辨音识义能力的培养,听话能力的基础,学生根据音波、音节和音序等初步感知话语的表层意义,大概意思是什么。首先要都会学生400个基本章节,加上声调,共1200多个音节。第二,根据音高和音强辨识含义。2.记忆整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听得完全,理解话语的保障。首先要培训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其次,需要训练学生听话时紧紧跟踪对方话语的思路。3.理解语义能力的培养,要准备把握话语的含义,听话能力的核心。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较多的修辞知识,一方面要多进行分析训练。4.评判话语能力的培养,评判话语要判别评析,听话能力的升华。要引导学生鉴别内容的正误。其次,要教会学生评价形式的优劣。听话教学过程的指导工作。一、听话教学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1.组织准备工作。要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分项落实。2.思想准备工作。要做好动员、明确意义、激发兴趣、自觉历练。3.材料准备工作。根据训练计划的要求,挑选或编写合适的资料。4.对学生听话能力的摸底工作。老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现有的听话能力属于哪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做好摸底工作。二、听话教学实施阶段的指导工作。1、示范指导2.控制指导3.排除干扰。三、听话教学检验阶段的指导工作。1.听者复述检验。同组的学分别选用不同的听话交叉检验,可以是详细复述、概要复核、也可以先述后评。2.听话作业检验。可以统一内容全班同步进行,由教师主持。先公布检验要求,同学交换检验,同桌交换,小组交换,大轮回交换等。3.听话训练讲评。每次或每阶段训练活动的总结。先由学生自我小结回顾,再由教师作全面分析评价。听话训练的主要方式。听话能力的培养程序应该是基础训练——常规训练——实用训练。完整的听话训练应该是(说者)输出-(听者)输入-(听者)输出的方式。1.读(说)-听—记,需要耳、脑、手、眼同时使用,有利于巩固和提高过去“听写”的基本功,发展注意力和协调能力。2.读(说)-听-述,包括了收听、记忆、理解、转述几个环节,有利于训练记忆力、理解力,促进表达力的提高。3.问-听-答,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话时的分析和推断能力。4.读(说)-听—测,有利于训练训练听话活动中的理解、想象和逻辑推导能力。5.读(说)-听-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话中的辨析、鉴赏、评论能力。实施德育时的特点:1.情与理的结合。《弈喻》借下棋的故事来讲道理,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的人。2.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及镇上的人们使用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权利被即将剥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痛心情说明了这一点。3.德育内容的非系统性。语文学科的内容相当丰富,但并非系统的,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音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系统的编排。4.明朗性和隐敝性。明朗性,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也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之情。隐蔽性,德育内容不是明
本文标题: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57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