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百日维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1.背景:1897年冬,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历程(1)面对危局,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2)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五大臣,奉旨在总理衙门西花厅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仿效日本变法是有效的途径。(3)光绪帝特让康有为“条陈所见”,康有为再次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相继向光绪帝进呈了《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坚定了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的决心。(4)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已与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有相似之处;发表演说,救亡保国。又成立了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团体。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深度认识]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二、百日维新1.实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其为“百日维新”。2.主要内容(1)政治: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特权,自谋生计;整顿吏治。(2)经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等。(3)军事:用新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裁汰旧式军队。(4)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等。3.评价(1)不彻底:没有涉及实行宪政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新政方案大多没有实行。(2)积极作用: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一些新政措施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名师点拨]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终目的的不一致使他们很难走到一起。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性暴露无遗,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体现了出来。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②先举三者。……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通‘值’)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说明康有为上书请求皇帝先办好三件事,提出了变法的纲领计划。(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史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提示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3)《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一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①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二下图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②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①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②说明光绪帝并没有实权,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1)据史料一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的结果是什么?“秀才”的哪些主张未被国君采纳?提示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百日维新的特点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戊戌变法的性质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的政治运动。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一、选择题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解析:选A。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B、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2.1898年1月,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主要是因为它()A.系统阐发了维新变法的理论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建议D.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选C。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并提出了相应的变法建议,蕴含了百日维新的指导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内容;B、D两项是康有为在1895-1898年一贯宣传的思想主张。3.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A.强学会B.保国会C.共进会D.兴中会解析:选B。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已具有了政党性质。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选D。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解析:选A。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的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6.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A.鼓励私人办学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D.行宪法,大开国会解析:选D。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并不代表实行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其变法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不属于维新变法的法令,符合题意。7.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答谢康有为救驾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D.做一个有为之君解析:选C。A项是干扰项,D项是现在的评价;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意的是C项。8.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9.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解析:选A。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10.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解析:选B。作为亲王,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材料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2)材料一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4)依据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解析回答本题必须准确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变科举、变官制”等内容的含义,再结合百日维新有关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而全面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2)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举办大中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等。(3)“悉达天听”证明了“官民上书言事”得到了一定的印证;但不是“人人封章……举国鼓舞欢蹈”,因为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4)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二节 百日维新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7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