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空观念]第19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历程由资产阶级上层组成,既反对清朝统治,也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武昌首义(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②制定机构:参议院。③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②英国等列强的支持。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2)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宣统帝溥仪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注意: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2.历史局限(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2.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3.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是怎样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提示: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奏定学堂章程》”(见教材P108)信息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阅读“《民报》创刊号”(见教材P109)信息解读:《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3.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信息解读:得票票数是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对清王朝斗争的肯定,说明孙中山已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4.阅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图(见教材P111)信息解读: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探究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史论要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1)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2)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3)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5)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2.辛亥革命发生的偶然性(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对点训练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解析据题干材料“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可知,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答案B2.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答案A探究二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史论要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纲领含义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2.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三民主义(1)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对点训练1.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报》创刊号上刊登了黄帝像。其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解析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体现。故选B符合题意。答案B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D探究三(核心素养)辛亥革命的评价素养解读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3)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帝国主义扶持的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对点训练1.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解析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答案C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壮,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中华民国成立一年有余的时候,国内的农民尚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应选C。A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从材料中的“1913年”可判断此时的革命党人已处于合法状态,因此B项有误;材料中的“老农茫然惶然”只能说明老农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因此D项有误。答案C具有突出性【典例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推翻满洲贵族清政府的统治未明确反帝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没有广泛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7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