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分层作业(九)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A.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D.陈独秀D[A、B两项是地主阶级,因此不主张变革社会制度,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D项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但必须对旧思想、旧理论进行批判,符合题意。]2.1916年《新青年》载文认为:“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据此,你认为这里的“恶因”和“根本之罪恶”应是中国的()A.儒家思想B.封建制度C.传统道德D.封建军阀A[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把斗争矛头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3.长期以来,文言文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下层人民不懂文言,而新文化、新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读书人层面,是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20世纪初,中国的白话文运动()A.解决了文言这一困扰中国的问题B.推动白话文登上了文学的殿堂C.使白话文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D.有助于解决危机下的文化普及D[根据“而新文化、新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读书人层面,是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表明作者认为新文化只有扩展到下层人民才能对社会产生巨大作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A[《新青年》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禁锢,万马齐喑的社会状况,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来看思想并未争鸣,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文化也未被广泛接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报刊遇到遭遇而非兴盛,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5.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这些观点()A.会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C.批判了儒家重义轻利观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C[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利用厚生”等明显带有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批判,所以选B项。]6.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D[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A项“民权”、B项“女权”、C项“社会主义社会”的表述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的实现关系不大,排除;D项内容利于反封建,正确。]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D[根据题干“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8.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C[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9.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材料中给出的“三阶段”和“两条线”都是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的一个总结,因此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主要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来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等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能力提升练]10.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B[根据材料可知,白话文之所以流传开来,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新文学,宣传新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并不是政府的大力提倡,排除A项;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并不是政治变革的推动,排除C项;白话文通俗易懂是其自身的优势,但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排除D项。]11.杜亚泉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可见,作者主张()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D.大力吸收外来文化C[材料反映了对新文化运动的抛弃传统做法的担心,即作者主张理性对待传统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张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非全面认同传统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作者是反对彻底批判儒家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作者并未主张大力吸收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12.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新青年》)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B.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D.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C[依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应撇开政治,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反映了胡适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期望,所以本题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13.下表为《1920年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表中事件的出现是由于()8月22日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A.维新思想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根据材料“1920年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共产党》月刊……上海机器工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是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1921年,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在1926年,故D项错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等信息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等三个阶段说明中国古代“三纲”的发展历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知是“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或“三纲”之说铸就奴隶道德);不利于实现民主共和,应该彻底废除;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第(3)问,关于对“三纲”之说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一方面肯定其精华内容,另一方否定其糟粕部分;还可以从现代社会关系的角度考虑,如可将“三纲”阐发为领导、父亲、丈夫分别是职员、子女、妻子的典范。[答案](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主张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础;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2)看法:“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或“三纲”之说铸就奴隶道德);不利于实现民主共和,应该彻底废除。影响: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或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或有利于解放民众思想);对“三纲”的彻底批判,易导致片面看待传统文化。(3)认识:“三纲”之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9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9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