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C[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2.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①中书省②门下省③尚书省④六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B[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体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中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行省制度C[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C项符合题意。]5.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D[由“尽收天下劲兵”可知A项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可知B项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可知C项正确;D项说法太过绝对,与史实不相符。]6.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C[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九品中正制回归世家门第的选官标准,符合题意“世袭社会”的回潮,故选C项。]7.“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A[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两项;C项说的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项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8.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然制度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利弊参半B.利大于弊C.弊大于利D.主张废除B[材料说明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项。]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元时期,实行二府制度,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等级过关练]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C[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虽三分,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未独立施政;B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11.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官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A.以轻御重、以小监大B.成为地方最高长官C.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D.职权受到明确限制D[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排除A、C两项;东汉刺史才是地方最高长官,排除B项;由材料“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故选D项。]12.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B.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C.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D.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B[唐朝时期盛行从军,北宋时期不主张从军,主要是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大批使用文官导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变化的特点;科举制源于隋朝,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制度变化,不是中央宰相职权变化,D项错误。]1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D[根据题干“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D项正确。]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变化。(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材料二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具有哪些历史借鉴价值。[解析]第(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变化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可以从录取的范围、考试的机会、考试的程序是否严格以及考试的内容的改变等多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在评价材料而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时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体现了该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养成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等就属于积极方面的意义。第(3)问在做历史借鉴价值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材料三基本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机会均等”……的机制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答案](1)①录取范围扩大;②考试机会增加;③考试过程更严格;④考试内容更实用化。(2)积极: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消极: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师大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0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