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A[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丙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B.甲→丁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D.图中缺少植物呼吸作用的箭头C[题图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A项正确;在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和环境之间,C项错误;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故题图中缺少植物呼吸作用的箭头,D项正确。]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不是自给自足的,D错误。]6.图甲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甲乙A.图甲中的食物链是a→d→e→fB.图甲c中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C.图乙中的a是用于第二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图乙粪便等中的能量都来自第二营养级A[图甲中c是大气中的CO2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e、f是消费者,所以图甲中的食物链是a→d→e→f,A正确。图甲c中的碳元素是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的,B错误。图乙中的a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减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图乙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D错误。]7.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8.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A[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植物落叶经风吹日晒形成的颗粒或碎屑,分解者再将其分解成无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即a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强,c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弱。]9.如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C[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错误。人和畜禽都可以农作物为食,可处在同一营养级,B错误。食用真菌的栽培及沼气池发酵,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10.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___,细菌、真菌大多数属于__________。(2)图中的e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b、c、d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f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解析:(1)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菌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2)e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f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11.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甲乙(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__。(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甲图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答案:(1)分解者有机物(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⑤(4)B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_________有关。(4)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___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解析:(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4)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答案:(1)丙化石燃料的燃烧(2)甲ABCD(3)栖息环境(4)甲[能力提升练]13.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序号实验处理甲乙方案一无菌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二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方法三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C[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成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6.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加入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第四步:将试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__________,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__________。(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解析: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号试管应同时加入田螺和金鱼藻。2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升高;4号试管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基本不变。答案:(4)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较强的光源下照射(5)下降无变化(或基本不变)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4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