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2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解析
-1-2烛之武退秦师1.走近作者生平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作品《春秋左氏传》。2.背景解读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使两国重归于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合围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强大的伙伴。秦、晋关系一向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强强联合也是必然。-2-3.相关知识《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为纲,又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做了深刻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人精简,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几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②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⑤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⑦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3-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4.文化常识【“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1.字音识记(1)单音字氾.南(fán)佚.之狐(yì)-4-烛.之武(zhú)缒.(zhuì)阙.秦(quē)秦伯说.(yuè)杞.子(qǐ)逢.孙(pánɡ)共.其乏困(ɡōnɡ)敝.之(bì)(2)多音字伯伯.父bó大伯.子bǎi薄日薄.西山bó薄.荷bò薄.脆báo济同舟共济.jì济.济一堂jǐ与参与.yù与.日俱增yǔ2.字形辨认犯侵犯氾氾水戌戊戌变法戊戊申年戍戍守瑕瑕疵暇空暇遐遐想敝凋敝蔽遮蔽弊弊病3.熟语积累(1)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2)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几代都互相通婚。泛指两家联姻。【即时小练】①婚礼上一对新人结为了秦晋之好,幸福写在他们脸上。②我们要自力更生,决不低三下四,因人成事。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5-答: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答: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3.下面各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一组是(B)①晋侯、秦伯围郑②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①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②③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④是晋军驻扎位置。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B)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解析:B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用,而非“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用。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3)许之..许:答应之:代词,这件事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答:佚之狐对郑伯说。(状语后置句,还原后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2)是寡人之过也。答: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用“也”表判断)7.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A)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6-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A项是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8.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解析: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2)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员(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4)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5)邻之厚..,君之薄.也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力量变雄厚薄:力量变薄弱(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当作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今异义词,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8)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傍晚(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焉:哪里-7-(10)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祈请图:考虑(11)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10.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2)夫晋,何厌之有?答: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11.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从对秦国有“利”的角度巧攻心理的一句是(C)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解析:C项是从对秦国有“害”的角度分析形势。12.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2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