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Word版含解析
-1-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内容速览《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其表现手法曲折隐晦、情感格调凄凉深切、思想底蕴强烈高远,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个语种的译本,并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二、作家素材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初年,他父亲曹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他对平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农村,生活更凄凉、悲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从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的创作。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使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曹雪芹贫病无医,“泪尽而逝”,只留下尚未完稿的《红楼梦》(也有说法认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后半部被借-2-阅者遗失)。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可知,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多维解读】角度1:人生际遇。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从豪华奢侈到穷困落魄的巨变,给他的身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把自己的遭遇,把自己的血和泪,凝结成为文字,记录内心的向往和理想,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于是写下了《红楼梦》。由此可见,丰富的人生际遇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角度2:锲而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曹雪芹花费十载写红楼,终成不朽巨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都要从脚踏实地开始做起,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角度3: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创作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曹雪芹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通过《红楼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世事的感悟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三、精彩内容林黛玉:花泪诗魂《红楼梦》的女性世界,“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作为众女儿里的冠冕,黛玉的泪尤其多。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使她五内郁结成一股缠绵不尽之意,于是她堕世历劫,欲倾一生之泪以报恩。然而,她爱上的宝玉却是假的“侍者”,真的“顽石”。这种种的因果与错乱,注定了她的一生是凄婉、悲凉的。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但不幸父母早逝,被迫寄人篱下。她身体柔弱,才华横溢,脆弱使她敏感忧伤,捷才让她骄傲清高。而无依无凭的身世,又加深了她对世界的疏离和抗拒。她是自我的、纯真的、鄙弃凡俗的,她同宝玉一样,也是一个性灵至上,企图挣脱世俗束缚的叛逆者。黛玉的情只对心中的情人而发,专注而执着。当这纯洁、炽热的“木石前盟”遭遇世俗的“金玉良缘”的强大挑战时,孤苦无依的她只能用所有的泪和血来抵抗。见花掉泪、闻曲心伤的黛玉,看似柔弱,实则刚烈、决然。黛玉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和诗歌。其爱也真,其诗也真。黛玉之诗,常借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事物抒发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见解,黛玉是将自己的灵魂融进所咏之物中的。《白海棠》,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心灵的独白;《柳絮词》,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菊花诗》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3-而在《葬花吟》里,黛玉更是以血泪作墨,感叹身世遭遇,抒发“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与悲愤。“木石前盟”最终敌不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成亲之日,黛玉将诗稿焚烧殆尽,泪尽而逝……【多维解读】角度1:美的极致。黛玉像是一个生命的精灵,她是那么楚楚动人,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她是女性柔美的极致,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生命的两极,走向了生命的极致,有着震慑灵魂的力度。角度2:诗意人生。黛玉的整个生命都是富有诗意的,她将自己的情感人格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沉淀成一首情味深长的诗,这诗情散落在她生命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黛玉的生命、生活、爱情、诗歌在一起共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诗歌是黛玉的生命,黛玉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歌,她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的寂寥和纯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超逸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沉醉。角度3:为爱而生。黛玉自幼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性情敏感忧伤。宝玉的爱是她心中唯一的乐土。明知这爱如飞蛾扑火,她却倾注所有的心血,义无反顾,毫无保留。对于唯一的知己和依靠,其强烈的爱足以摧毁一切,包括她自身。在黛玉这里,爱而不得,只有玉碎,没有瓦全。贾宝玉:多情公子悲凉之气遍布华林,呼吸领会者,唯宝玉一人而已。中国古代社会,王孙公子理应接受正统教育,加官晋爵,去维持家族的荣耀。宝玉却是一个叛逆者,他痛恨男性世界的利欲横流,最不耐烦讲经义学问,“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宝玉的生活中,美好的女儿世界鲜明对照着以父亲为代表的统治势力:一个纯净,一个污浊;一个明媚,一个阴暗。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辛酸悲苦,各有各的古怪别致,她们都以真诚纯洁的心包围着宝玉,向他展示出各具风姿的美丽。因而,宝玉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茫茫尘世,宝玉认为只有女儿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热爱、尊重、崇拜女儿。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他对黛玉的身世、处境、心性体察最深,《葬花吟》尚未吟罢,他已恸倒在山坡之上。就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黛玉和湘云对他不满,他会“越想越无趣”。晴雯和袭人吵闹,也会令他伤心、心碎。他热爱这片净土,也尽力维持这方天地的美好。贾宝玉对一切美好的人物、事物,都有情且情深。元春省亲,众人都沉浸在鲜花着锦的繁华幻影里,独独宝玉为姐姐不由自主的命运悲伤;迎春即将嫁给卑劣的孙绍祖,他自去徘徊瞻顾紫菱洲。他欣赏晴雯的率真,纵容她恣意行事;他敬重妙玉的高洁,对其恭谨而谦卑。他不爱交游权贵,却和秦钟、柳湘莲等人亲近,因为他们大多家世衰落,且有女儿般纯洁的人品。-4-宝玉是一块顽石,人世间的规矩条框、权力富贵,他都不屑一顾,他的评价标准,只有美不美、好不好。他是爱与美的先觉者。黛玉死后,宝玉出家,不仅因为他痛失所爱,也因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已经毁灭。【多维解读】角度1:多情善感。贾宝玉多情且情深,情是他生命的特质。这也许源自他有一颗敏感而博爱的心。他总能于繁华中隐约看到苍凉,内心深处摆脱不了伤感和虚无的阴影。他热爱和珍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却无力呵护,只能眼看着花落人亡。于是,多情人免不了成为悲情人。角度2:本性至真。贾宝玉是任性之人。他藐视封建礼法,追求自由和率性而为。他与朋友的交往有一种自然率性、无拘无束的心灵默契,有一种无视门第、无视贵贱、无须功利需求的人性本真的认同。他在自己的净土世界中着力摒弃封建世俗的功利和虚伪,呈现出一种“绝假存真”的清明澄碧。角度3:叛逆者。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宝玉出身不凡,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不顾“父母之命”,执着地追求纯真爱情,这些彰显了他的叛逆者形象。这些离经叛道的言行,绝不为当时的世俗和社会所容。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预示着向悲剧的结局越走越近。薛宝钗:豪门淑女宝钗恰可放进完美的框子里,举止言行,俱合豪门淑女标准。宝钗的家世、相貌、涵养、才能,无不出色,堪称豪门淑女中的典范,是贾府的理想儿媳。“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世为金陵官商,有百万之富。因皇帝崇诗尚礼,凡仕宦名家之女,皆可备选公主入学陪侍,充才人赞善。于是,宝钗进京备选,投奔王夫人,并迁入大观园蘅芜苑。宝钗相貌之美,不需服饰点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的妩媚风流,连生活在美人窝里的宝玉也羡慕得发呆。她的才学也有目共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佛学经典,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万般,样样皆通。有一回,诗社行酒令,黛玉不慎说出《西厢记》中的句子,被宝钗点破。宝钗告诉黛玉,“西厢”及“元人百种”她都读过,但“女子无才便是德”“应拣正经的书看”。看来,宝钗的谨守“礼”教、世故庸俗并非出自无知和缺乏灵性,而是她的自觉选择。要做封建时代的淑女“词典”,就不能有自我、天性。宝钗时时注意抑制自己流露出的少女特有的纯真娇俏,动辄取出她的“冷香丸”。她从来都是温柔敦厚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在复杂的荣国府中,她也左右逢源,赢得贾府上下,甚至忌恨一切的赵姨娘的交口称赞。她熟谙世故,很会“做人”。贾母给她做生日,她就依贾母喜好点戏,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作自己喜吃之物。王夫人逼死金钏,她反急忙去安慰王夫人。未来的婆婆、病中的黛玉,甚至赵姨娘都曾得到她的礼物。可惜,宝钗尽管在“贤”与“德”上做到了极致,也不免“金簪雪里埋”,青春与幸福终被葬送。-5-【多维解读】角度1:完美典范。薛宝钗堪称淑女的典型,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贞淑娴静,品格端方;沉着冷静,遇事清醒;行为豁达,宽以待人;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来看,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角度2:处世之道。如果说宝黛从雅,是理想之子,那么钗就是从俗,是现实之子,是世俗化、现实性处世哲学的代表。薛宝钗在待人处世的方式上做到了随分从时,按照环境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急人之所急。事实证明,她的这种处世原则的确使她在贾府左右逢源,甚至赢得下人们的尊重和拥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