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饥馑.(jǐn)铿.尔(kēng)哂.之(shěn)舞雩.(yú)B.胡龁.(hé)吾惛.(hūn)狗彘.(zhì)褊.小(piǎn)C.便嬖.(pì)庠.序(xiáng)庖.丁(páo)肯綮.(qǐ)D.砉.然(xū)怵.然(chù)莫.春(mó)大郤.(xì)答案A解析B项,“褊”应读“biǎn”;C项,“嬖”应读“bì”,“綮”应读“qìng”;D项,“莫”同“暮”,应读“mù”。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瑟希.,铿尔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我虽不敏.,请尝试之C.盖.亦反其本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D.是罔.民也批大郤.,导大窾答案B解析A项,“以”同“已”,“希”同“稀”;B项,“涂”同“途”;C项,“盖”同“盍”,“采”同“彩”;D项,“罔”同“网”,“郤”同“隙”。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臣之所好者道也D.臣未之闻也答案C解析C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所见无非..牛者D.虽然..,每至于族答案B解析A项,古义:不称道,不谈论。今义:暴虐,没有德政。C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D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5.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良庖岁.更刀②而刀刃者无厚.③无以,则王.乎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⑦端章甫..⑧风.乎舞雩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①④/②⑥⑨/③⑤⑦/⑧B.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C.①④/②⑥⑧⑨/③⑦/⑤D.①/②⑥⑨/③⑦⑧/④/⑤答案D解析①名词作状语,每年;②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③名词作动词,称王;④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⑥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⑦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⑧名词作动词,吹风;⑨形容词作名词,小事。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两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5)庖丁解牛依靠的是技术的熟练,而庖丁拥有熟练技术的原因是“,”。答案(1)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解析理解性默写必须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题干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准确判断所需填写的语句,并且不能出现错别字。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C解析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意为“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注意把握“安”是疑问语气词,注意把握虚词“与”“而”。故答案选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辞。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为三个月,分别为孟、仲、季。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庙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答案B解析B项,“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错误,“相”指主持赞礼的司仪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B.冉有为人谦虚,说话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没有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答案A解析A项,“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轻率鲁莽的态度。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参考答案(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2)(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解析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1)第一个“以”,因为;“乎”相当于介词“于”;“毋”,不要。(2)“而”,承接连词;“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意为“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前进B.官知止而神欲..行神欲:精神活动C.批.大郤,导大窾批:击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答案A解析A项,进:超过。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C.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答案D解析结合句中的语气词“也”“矣”以及对句意的理解断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答案B解析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参考答案(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以”“官知”“神欲”。第(2)句中的关键词:“恢恢乎”“游刃”。课时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满分:39分实际得分:分一、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注]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曾西:曾参的孙子,一说曾参的儿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答案B解析先找出句中的名词、代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Word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