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61赤壁赋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激趣导入目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技巧点拨04第一部分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了解作者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人物轶事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解题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了解“乌台诗案”第二部分初读课文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壬戌(rénxū)属客(zhǔ)冯虚(píng)和之(hè)嫠妇(lí)愀然(qiǎo)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shuò)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须臾(yú)初读课文【思考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既望:③属:⑤斗牛:⑦横:⑨凌:⑪冯:⑬御:问题探究②兴:④少焉:⑥白露:⑧如:⑩茫然:⑫虚:⑭羽化:指农历十六日劝人饮酒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笼罩、覆盖越过同“凭”,乘驾起一会儿白茫茫的水汽往旷远的样子太空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月夜泛舟的陶醉。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明确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明确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扣舷:③空明:⑤渺渺:⑦倚:⑨袅袅:⑪幽壑:问题探究②棹:④溯:⑥美人:⑧和:⑩缕:⑫嫠妇: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月光下的清波悠远的样子循,依形容声音婉转悠长深谷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逆流而上古人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同声相应,唱和细丝寡妇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悲凉箫声的伤感。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①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明确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愀然:③缪:⑤方:⑦东:⑨酾酒:⑪渔樵:⑬侣、友:问题探究②危坐:④郁乎:⑥下:⑧舳舻:⑩槊:⑫渚:⑭遗响:容色改变的样子缭,盘绕当向东进发斟酒打鱼砍柴以……为伙伴、朋友端坐茂盛的样子攻占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长矛江中小洲余音,指箫声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人生失意的悲情。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问题探究【思考4】研读第四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逝:③盈:⑤彼:⑦消长:⑨以:⑪造物者:问题探究②斯:④虚:⑥卒:⑧盖:⑩是:⑫适:往满那,这里指月亮消减和增长通“已”,停止自然此,这里指水缺到底这里表示假设语气这享有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随缘而安的态度。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明确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问题探究【思考5】研读第五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更酌:②肴核:③狼籍:④枕藉:⑤乎:⑥既:⑦白:问题探究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凌乱枕着垫着于已经变白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忘情尘世的洒脱。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问题探究【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明确(1)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问题探究【思考7】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明确①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②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语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问题探究【思考8】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问题探究【思考9】对比阅读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问题探究【思考9】对比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本文标题:161赤壁赋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