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一、单项选择题(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据此回答1~2题。1.图中生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A)A.热带雨林B.橡胶林和茶树C.单一橡胶林D.草地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C)A.热带雨林B.橡胶林和茶树C.单一橡胶林D.草地[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植被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越强,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就越轻。根据材料可知,该图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状况柱状图,据图分析热带雨林植被下水土流失量最小,因此选A。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可知,在同等条件下,下渗最少,导致地表径流量将会最大。读图分析可知单一橡胶林植被覆盖下地表径流量最大,因此下渗最少,所以选C。(2019·重庆南开中学月考)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3.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A)A.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D.非地带性分布规律4.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D)-2-A.海拔B.坡度C.热量D.水分[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的,其热量是逐渐降低的,因此,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带的降水要多于温带荒漠带,且由草原带朝荒漠带过渡时降水逐渐减少,可知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水分条件,因此,A、B、C错误,故D正确。(2019·重庆铜梁一中月考)物种丰富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指标,大尺度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在水分充足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正相关;而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则与能量呈负相关。下图是“我国某省(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据此完成5~7题。5.该省(区)可能是(A)A.新疆B.甘肃C.湖南D.台湾6.N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于M的主要原因是(A)A.地表积雪和冰川融水较多B.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C.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D.晴天较多,太阳辐射更强7.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负相关的原因是(A)A.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减弱B.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变化较大C.蒸发量大,加剧水分不足D.土壤温度高,有机质含量较少[解析]第5题,读图,从东西方向看,向西物种丰富度增大,说明该省西部降水比东部多。从南北方向看,与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相符。该省区可能是新疆,西部是山地迎风坡,降水多,A对。甘肃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东部物种丰富度大,B错。湖南、台湾物种丰富度向西减少,C、D错。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图示为新疆。N地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降水较多。M是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降水少。N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于M的主要原因是-3-地表积雪和冰雪融水较多,A对。N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B错。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C错。M地晴天较多,太阳辐射更强,D错。第7题,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负相关的原因是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分缺乏,光合作用减弱,A对。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变化较大是养分积累多的原因,B错。蒸发量大,加剧水分不足,不能体现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C错。土壤温度高,有机质含量较少,是物种丰富度低的结果,D错。(2019·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8.该山地南坡较北坡(B)A.热量少B.雪线低C.海拔高D.降水少9.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南坡(A)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海拔高,坡度大C.距海近,降水多D.坡向朝南,温度高[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高山冰雪带下限的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可判断山地南坡较北坡雪线低,故B正确;北半球山地南坡纬度更低,且为阳坡,则热量更多,故A错误;南坡、北坡同属一个山地,两坡海拔相等,C错误;图示南坡有森林带分布、北坡无森林带,且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可推知南坡较北坡降水多,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第9题,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与北坡相比,南坡纬度更低。读图可知,南坡自然带从几百米一直到山顶高山冰雪带,而北坡大约从4000米才有自然带分布,说明南坡相对高度大,故A正确;同一座山,两坡海拔高度相同,B错误;南坡距离海近,降水多;坡向朝南,得到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南坡水热条件好,也是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才导致其自然带更丰富。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二、综合题10.(2019·深圳四校发展联盟体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8月,广东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4-(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丙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2)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3)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特征和整体变化规律。丙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2)草木茂盛,动物繁多;此季节乙地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3)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解析](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即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出发地点和时间分析,到达乙地时正值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为湿季,所以当地的生物景观是草木茂盛,动物种类繁多。(3)此次研学路线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随堂练含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5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