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姓名班级学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计60分)1.古代中国的经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的是A.交通运输业B.手工业C.商业D.农业【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以农业为本,故D正确;交通运输业、手工业、商业都不是古代中国的“本业”,故ABC排除。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诗中体现出了一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特点,所以应是小农经济。B正确。3.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农历”、“当地赶集”、“宋代”,依据所学可判断出“墟”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因此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草市的发展4.“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A.汉都长安B.隋朝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最早”“诸店皆卖新酒”“嬉戏连坐至晓”等信息可知,反映了该城市商业繁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故宋都东京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唐代以前包括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故ABC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的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全貌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阶段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诸店皆卖新酒”、“嬉戏连坐至晓”。注意限定信息“最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5.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商人为“邦之蠹也”,体现对商人的歧视和抑商思想。B项中宣扬的是工商皆本思想,符合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这种政策的表现有①宣扬“农为天下本务”②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③着重发展对外贸易④对商业加征重税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为宣扬“农为天下本务”,以农业为本,统治者往往对商业加征重税以抑商,故①④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有着重发展对外贸易,故②、③错误。故选C,排除ABD。7.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牛耕技术形成B.铁犁开始应用C.耦犁耕作出现D.一牛挽犁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经形成,铁犁已经开始应用,故AB排除;东汉牛耕画像石反映了二牛一人的耕作法,说明耦犁耕作已经出现,故C正确;图片反映了二牛一人,不是一牛挽犁,故D排除。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的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国家政策,正是因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才导致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艰难。9.《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信息“织室,在未央宫”“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进行判断。10.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而题干中主要阐述了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专卖制度11.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匠为增加工资待遇的斗争,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镇压,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右知,在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确实缓慢,但依据材料是无法看出其发展的迅速,所以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可排除;依据材料所讲到的“雇工”可知,当时已经出现新的生产关系,雇工的斗争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的矛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东学西渐的问题,故可排除D。12.“自道光年间(1821—1850),西人……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由此可见A.政府统治危机严重B.中国已经全面开放C.自然经济正在解体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洋布洋纱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织布业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A不正确;B“全面”开放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破产,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破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3.《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A.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反映福州地区的马铃薯销往国外市场,说明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的政策,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892~1901年……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4.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古老中国的天朝大梦,中国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中国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这一历程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这一历程始于洋务运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时近代化探索早就开始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5.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说明对于机器的益处每个地域的人认识是不统一的,广东地区大概是最多的,其他地区非常少,甚至包括“名卿巨公”,也才有一半人认识到了机器的益处,说明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A正确;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6.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B.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影响C.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不符合1928—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史实,故排除A;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1928年清政府已经不复存在,故排除C;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7.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导致官僚资本的膨胀,故A项错误;这会导致人们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故B项错误;混乱的法币政策,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陷入绝境,故C项正确;混乱的法币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18.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工业的繁荣C.抗日战争的爆发D.国共内战的开始【答案】C【解析】1940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企业内迁,故C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在1895年,故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没有繁荣,故B错误;国共内战开始于1946年,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9.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D.改革开放开始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指的过渡阶段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阶段,这段时期是从1949至1956年,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召
本文标题: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7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