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这十二章中阐释的道理。2.采用反复朗读、品读,理解十二章的现代意思,并积累重点词汇。领悟《论语》的深刻含义,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难点】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第课时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掌握朗读本文的技巧。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导入⇒补充文常⇒正确朗读⇒理解文意⇒积累词汇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介绍《论语》及其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论语》的深刻含义做好铺垫。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升入初中后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出课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及时了解孔子的兴趣。大家已经步入中学了,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的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一、补充文常[设计意图]为学生及时补充相关资料,这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章的思想内涵做好铺垫。【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教师再出示课件,补充相关内容,生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印象。】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2.作品简介:《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二、朗读课文,初读感知[设计意图]指导并训练学生正确地朗读本文,为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翻译全文做好诵读铺垫。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由读:生结合范读情况,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4.注意如下生字的读音。论.语(lún)不愠.(yùn)逾矩.(jǔ)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5.注意如下语句的朗读节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理解句意,翻译全文[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有助于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学法指导: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不把握的语句。2.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3.班内展示翻译效果。【每组指派代表,可以两组进行翻译对抗:一组代表读语句,一组代表接着翻译出意思。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点评、纠正。】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二)方法1.对译。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字的意义。2.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3.删减。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4.保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5.增补。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于”“之”)、量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6.调整。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四、积累重点词汇[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积极地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师指导学生在文中标注出每一章中的重点词语,由生先联系上一阶段的翻译,自主解释,然后在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同时将重点词语整理成课堂笔记。】第一章: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二章: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第三章:有:同“又”。立:能有所成就。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从,遵从。逾,越过。矩,法度。第四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为:做。第五章: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殆:疑惑。第六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第七章: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第八章: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第九章: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第十章:斯:这。舍:舍弃。第十一章: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第十二章:博:广。笃:坚定。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大家能够做到熟读成诵。1.搜集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2.课下有感情地吟诵本文,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论语》十二章了解《论语》译法:1.信、达、雅2.直译、意译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2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