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2 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长春版
词三首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这样两份名单。屏幕显示: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问同学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应该是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较多。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人不少。同学们,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全是落第秀才。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思考呢?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而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考场,也出现在官场。那些官场失意、几经贬谪、壮志难酬的人却以另一种方式让历史记住了他,让后人记住了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感受他留给世人最闪光的东西。二、读词1.学生默读,结合注解读懂词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出来后做相互提醒。麾下:军旗下面,指军中。炙:烤肉。(脍炙人口)翻:演奏。沙场:战场。了却:了结,完成。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载,晋代王恺有牛名叫八百里,王恺以之为赌注与王济比射,王济一发中的,遂杀牛作炙。五十弦:指古代乐器瑟。瑟通常有二十五根弦,古代传说瑟本有五十根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陈同甫:名亮,南宋爱国词人,他一生主张抗战以收复中原,多次上书不被重视,因“言辞过激”,曾被人诬以“置毒害人”而被逮入狱,近百日后才被释放,1188年,陈亮至上饶访辛弃疾,“同游鹅湖”“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投机,作《贺新郎》词互相唱和,逗留弥句乃别。此词可能是别后,辛弃疾思念陈亮,为鼓励陈亮坚持志向而作。2.学生放声读。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三、讨论分析1.本词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你认为解题时最应注意的字(词)是什么?请阐述理由。陈同甫:两人志同道合,了解了陈同甫就了解了辛弃疾,也可以说本词是辛弃疾与友人共勉的一首词。壮词:这一“壮”字与辛弃疾很匹配,辛弃疾的豪放诗风与豪迈气概通过一“壮”字足以体现。寄:寄有赠送之意,赠的目的是与陈同甫相互激励,完成心中所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本词的画面感很强,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请你设计一个特定镜头,你会怎样选择内容?并说明理由。“醉眼”:不能征战沙场杀敌的愁苦需借酒消除。闪亮的宝剑:经常磨砺、把玩,虽已搁置很久却闪亮如初。由此可见词人心中的壮志与愁苦。“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场面浩大,气势磅礴,既能体现词人的豪迈情怀,又能将作者魂牵梦绕的东西具体化。词人骑着的卢宝马驰骋沙场的场景:突出词人征战沙场的英勇快意,凸显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抑郁难耐。不胜簪的稀疏白发:词人一生的理想是要抗战沙场,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在现实中南宋统治者偷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恢复大业。词人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被逼得去过“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干“管竹管山管水”的勾当,在这种生涯中年华尽逝,换来白发满头,其中蕴蓄了多少壮志不酬的愤慨,也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悲哀。3.请导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的镜头的内容,按词句的先后顺序,以词句相和(用这种方法背诵本词)。四、朗诵(要求用声音表现感情的变化)最后三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读的时候,感情变化应怎样处理?前两句高亢深情,后者落寞悲凉。因为前者着意表现他沉醉于梦境幻想中的喜悦与激动,他找到了理想得以实现的快意,那是词人精神境界的顶峰。但最后一句陡转急下,由梦境跌入现实,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到现实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面对自己已见衰老的容颜,面对易逝的时光,空悲切,空悲切呀。五、总结并背诵那就让我们在这种交错的变化的情感中去体会词人驰骋沙场的快意、赤诚的报国心和抑郁的悲痛情怀,让我们试着一起背诵这首词。板书设计破阵子辛弃疾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2 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长春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3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