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诗的“变”与“常”吕进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一定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答案】1.A2.C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分析可知,强加因果;C项“最生动的语言”错,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文中是“来源于又外在于”、“活跃于又隐形于”。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C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不是“创作的境界”,而是“创作状态”。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可见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梳理。A项是“在一些理论者那里”而不是作者认为;C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可知,是取决于而不是彰显了;D项结合文本内容“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可知,说法太绝对,无中生有。二、古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朝济.而西设版焉。济.:渡河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贫穷困难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D.道芷阳间.行。间.:小路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箕.踞以骂曰A.太子迟.之B.范增数目.项王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大王来何操?A.沛公安在?B.将军岂有意乎?C.为之奈何?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7.下列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司马迁整理编写。C.由《鸿门宴》中几个人物的座次可知,在古代坐在东方位置上的人是最为尊贵的。D.《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对话体,由孔子及弟子编写。8.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答案】4.A5.D6.A7.A8.(1)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B项“穷困”,处境艰难(古今异义词)。C项“从”,使……跟随。D项“间”,修饰动词“行”,应该是作状语,译为从小路。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例句为名词作状语。A项“迟”,意动用法,认为……迟;B项“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C项“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D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例句“何操”为宾语前置;A项“安在”为宾语前置句。B项反问句。C项“为之奈何”,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D项反问句。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战国策》不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是《国语》),由刘向整理编写;C项“东方位置上”错,应为“面向东方”;D项首创语录体,“由孔子及弟子编写错”。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抓住关键词语:(1)其,第一人称代词;与,结交、亲附,所与,所结交的或所亲附的;知,通“智”。(2)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但翻译成“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可以;衣、冠,名词作动词。(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既飨.军士。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有犒劳的意思。B.如厕:上厕所。如,往。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劝说刘邦,但刘邦仍然卧而不起,精神不振。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答案】9.C10.C11.C12.(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
本文标题: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5898 .html